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华文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曹竹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9日07: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曹竹青

  近年来,文学年鉴现象曾受到文学界的热烈欢迎,可在这些“年鉴”中,“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却一直缺席。近日,由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古远清编撰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的出版,可说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门学科的健康成长,史料和文献的整理不可或缺。编辑和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的宗旨,就是希望能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尽一 份力量。该书通过“综述”、“特稿”、“刊物史”、“期刊目录”、 “争鸣”、“访谈”、“悼念”、“书评”、 “资料”、 “机构”、 “会议”等栏目,反映世界华文文学学科2013年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并汇集有关重要信息,以便于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动向,为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的主要栏目和文章,台湾文学占了极大的比重。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台湾文学在总体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 色。无论是用华语写作,还是用台湾少数民族方言写作,都闪烁出独特的艺术光芒。显然在理解台湾文学时,除了“同根同种同文”的基础,还应在“共相”中看到 “殊相”,朱双一撰写的《2013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况》,便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

  年鉴中“书评”栏目的三篇文章均涉及台湾文学:吴周文《评曹惠民主编〈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江帆《评古远清〈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和古远清 写的《华文文学工具书一瞥》。其中,《华文文学工具书一瞥》一文中,仅资料索引部分总计64种,其中台湾的资料就占了51种。2013年世界华文文学奖 项,也是台湾文学奖项居执牛耳地位。

  做学术研究必须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有人认为,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估“论文第一,专著第二,资料第三”,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好的资料汇编,决不亚 于论文的影响。鉴于华文文学理论探讨风气不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特设了“争鸣篇”,其中张福贵的《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 念》、黄维樑的《学科正名论:“华语语系文学”与“汉语新文学”》,均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思考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编撰工作开始后,便出现了如何界定“世界华文文学”这一问题。该书按约定俗成的办法:除中国大陆地区外,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文学,都是该书收集和研究的范围。但这两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割,故“年鉴”在“刊物”和“机构”等栏目,仍保留有中国大陆文学的相关内 容。关于这本“年鉴”的资料选择,编纂者力求客观持平,使读者能回到2013年华文文学批评现场,但不等于说是有闻必录。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从筹备到完工不到一年时间,但在资料准备方面,编者做了许多工作,力求资料翔实而严密。世界各地的华文团体 也纷纷支持,如《文讯》提供的世界各地华文文学资讯,对编写《2013年世界华文文学大事记》以极大的帮助。由于世界华文文学年鉴的编撰尚属首次,故该书 在以2013年为主轴的同时,适当地将时间往前伸,设立《华文文学刊物简史》和《华文文学工具书一瞥》等栏目,把范围扩大,使该书兼具年鉴和辞典的作用。

  编者在编著此书时,力图将它编成既符合年鉴体例同时又有个人风格的工具书。所谓个人风格,是指不仅把年鉴看成是年度资料汇编,同时也把它视为研 究者心灵史的记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所设的“备忘”栏目,不仅是为两岸文学交流的艰难以及研究者勇闯禁区的精神作见证,为华文文学研究 留下雪泥鸿爪,也为建构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文学年鉴形态、推进有个人锋芒和学术风格的研究作出贡献。

  作为大陆第一家刊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刊物《华文文学》,创刊30周年来一直关注着世界华文文学的走向。此次《华文文学》编辑部大力支持“年鉴”的出版,也是希望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能吸引青年一代加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