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圣地(陈忠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8日15:02 来源:今晚报 陈忠实

  1957年,我读初中二年级,在语文老师车老师的自选题目的作文课上,写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时年十五岁。之后的某天早晨上早操时,车老师到操场上来找我,示意我跟他走。我心里不无忐忑,会不会哪儿出了错,被领去训斥?尚未走出操场,车老师的一只手搭在我的臂膀上,这个亲昵动作且不说让我受宠若惊到有些慌乱,倒是瞬间便化解了犯错受训斥的疑虑。车老师却不说话,领着我走进语文教研室。

  刚刚踏进教研室,看见四五位老师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突然听到他们接连说出两三个怪里怪气的人名,顿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我顿时被吓得蒙住了。引发他们哄笑的三个人名,是《桃园风波》里几个人物的绰号。我那时刚刚读过赵树理的几部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都有一个别致的绰号。正热衷到崇拜赵树理的我,很自然地也为自己小说里的人物起了绰号。能引发几位老师的开怀大笑,可见那几个绰号还有点意思吧——这是我事后的估计,当时却愣着蒙着站在教研室里动也不敢动了。车老师随即把我叫到他的办公桌前。

  车老师告诉我,西安市要搞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要求每个学校推荐两篇作文,一篇叙事文,一篇议论文,本校语文教研室已选定《桃园风波》作为叙事文参赛。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令人鼓舞的事,姑且不赘。说完这话,当我准备离开之际,车老师又接着说,他想把《桃》文投寄给《延河》。我又是发蒙。车老师料知我对此举的无知,当即解释说,《延河》是省上办的文学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我听得似懂非懂。车老师末了又说,你的钢笔字不大行,我另用稿纸抄一份寄去。我当时尚不会说感谢之类的话,依旧站着。车老师用稍低的声音又对我说,要是能刊登,会有稿费的……

  我便知道且记住了《延河》。当时的省作家协会叫什么名称,我已无记,却一直记着《延河》,也大略知道了投稿;如果稿子能发表,会给稿费,第一次听说写小说能挣钱。我后来想到,车老师最后说的“会给稿费”,大约不是诱惑,而是出于怜悯。我到城里读中学的两年里,一日三餐吃的是开水泡馍,相伴的是咸菜,绝大多数时月里,用开水泡的是死硬死硬的苞谷面馍……如若车老师说的话能落实,我就可以吃上白馍了。尽管此事再无下文,我却记住了《延河》。

  1959年春,读到初中最后一学期,我已转学到离家稍近的一所中学,从学校阅报亭的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那时尚不能称《创业史》,名为《稻地风波》)即将在《延河》连载。我此时已经知道陕西的包括柳青在内的几位大作家,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随之到学校附近的邮局探问是否有《延河》零售,得到肯定答复。我便把家里给的买咸菜的两毛钱存在口袋里,后来便买到了那期《延河》。第一次发表的是《稻地风波》的篇幅不小的《题叙》,一读便入迷了。之后每月盼到《延河》在邮局首发的日子,我便买回一本,迫不及待地在宿舍阅读起来。我的崇拜不知不觉间从赵树理转移到柳青,且不说这两位作家作品的各自优长,单是《稻地风波》对关中生活语言艺术升华的魅力,就令我倾倒入迷了。我也是从《延河》的版权页上得知,这是陕西作家协会所办的文学刊物,编辑部在西安建国路。随之在《延河》上读到杜鹏程、王汶石的小说。我对柳、杜、王等令我崇拜的大作家坐镇的陕西作家协会,也有了神秘亦神圣的文学圣地的感知。

  再次和陕西作家协会发生关系,已经是1973年初了。文学朋友徐剑铭给我写信,告知一条重大新闻,“文革”中被砸烂的省作家协会开始恢复工作,改称为“文艺创作研究室”,坐镇的仍然是获得“解放”的柳、杜、王等老作家和老编辑。要出版的文学刊物《陕西文艺》实则是《延河》的代称——《延河》作为“封资修”的标本不许再用。刚刚开过一个以工农兵业余作者为主体的会议,编辑们向与会作者约稿,徐剑铭在应诺写稿之后,向主持人推荐了我,随后又把我的散文《水库情深》送给《陕西文艺》的编辑。我很感动徐剑铭的推荐。不久就接到署名路萌的来信,内附《水库情深》的用红色钢笔修改多处的稿子。此稿发表在《陕西文艺》试刊的第一期。手里捧着印着我的习作和名字的《陕西文艺》,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想来颇有趣,两次投稿,均非我为之,一次是我的语文教师车老师,一次是文学朋友徐剑铭,真可谓是良师益友。

  第一次走进作家协会的大门,约略是1973年的春末。我借在郊区党校参加一个学习班早起早睡的时间,写成一篇万余字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投寄给《陕西文艺》,不久便接到电话,对《接》基本肯定,还有一些需要修改的意见。我便利用到城里开会的机会,第一次踏进作家协会的大门——不过不是原本的陕西作家协会的大门,而是陕西戏剧家协会的大门;陕西作协设在建国路的大院,据说被什么军管会占据,刚设置不久的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被安排到陕西剧院里办公。在我意识里没有差别,见到《陕西文艺》的编辑,就算进了陕西作协的门了。记得当时给我修改意见的是路萌,随之又见到了董得理,肯定地告诉我,将在第三期《陕西文艺》刊出……这是我生平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此后,已经记不得哪年哪月,我再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去说什么时,老董拿出刊有我《接班以后》的刊物。小说的第一节有不少修改的字迹,老董让我一处一处看过,最后才神秘地对我说,这是柳青改的。说他和编辑部的人去看望病中的柳青,带去了新出的《陕西文艺》。随之又得到柳青修改的文本,我在那一刻有点迷茫,这是意料不及的惊喜所发生的反应,须知我自初中三年级读《创业史》起直到那个时候,柳青如大山一样在我心里崇拜着,却没有单独拜见的机缘。看着柳青对《接班以后》第一节的多处修改字迹,那种崇敬崇拜的心理又注入一种亲近的情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