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化搭乘信息时代快车(云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7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云 德

  互联网问世仅仅20年左右时间,已迅速覆盖全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赓续衍变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可能被时代淘汰。文化要不要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要不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做出自身的调整?已经成为摆在文化人面前的一个必须回应的历史性课题。

  在互联网兴起早期,文化系统普遍存在对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举措不多的问题,错失了许多借助互联网发展文化的良机。一是文化界对推进文化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信息化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不够,借助信息化加大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全国文化系统几乎没有建成功能丰富、服务立体的网络应用系统。三是优质文艺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还很欠缺,文化信息化的理念和功能设计均不成系统。在文艺界比较有影响力、功能丰富、满足文学艺术家多方面现实需求的网络文艺平台,多数都是由市场化力量打造的,很多社会性力量走在了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前面。面对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现状,面对大量的具有巨大网络号召力的文艺明星成为其他社会网站招牌的尴尬现实,文化界还能够淡定如初,一如既往地坐享其成吗?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由“传统”互联网时代向新的互联网时代迅速迈进,更加深刻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和各行各业发展格局。信息化缩短了内容创新、生产组织和流通消费的周期,使内容的生产、应用、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变革,引领着各行各业发展的新方向,催生了各行各业新的工作模式和发展模式,内容、技术、网络、应用、服务、互动深度融合,衍生出更多类型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态,形成更加旺盛活跃的行业发展态势。据悉,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手机网民5.27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5.9小时。早在2010年,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已成为美国第一大经济,在中国也保持了68%以上的调整增长。今年“双十一”,阿里巴巴购物交易额高达571亿元人民币,参与的网民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改变了人类认知和社会交往方式,为人类开辟出新的所谓——“互联网时空”,现实时空与互联网时空的互联互通,极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视野,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生活形态之一。因而,各行各业都在抓紧谋划自身的信息化布局,推动行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着力谋取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代表一个时代文明进步标志的文化,决不能把自身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拱手让给第三方规划。面对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机遇,文化不应该也不能够再次坐失良机,而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转变那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必须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推动并实现文化事业整体性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你承认与否,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文艺创作生产、流通传播和文化消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在改变着当代文艺的生态和发展方式。一是信息技术在许多文艺领域得到广泛而普遍应用,推动文艺创作、设计、制作、生产的数字化,优化了创作、设计、制作、生产流程,提升了效率。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从传统艺术中分化出来,甚至可能为全民提供了一个全面参与文艺创作生产的开放空间,使创作生产出现泛在化现象,迅速扩大了文艺创作生产阵营。二是信息化加速了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频率,同时催生了新媒体艺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视等许多新的文艺样态,推动了文艺样态的发展和丰富。三是信息化促进了文艺传播、流通的数字化、网络化,极大地打破了传统流通形式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文艺传播流通的覆盖范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与界限愈益模糊;同时,也涌现出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影视平台以及数字美术馆、虚拟展览、在线版权服务等大量新的传播媒介形态,传统媒体也纷纷向新媒体、全媒体转变,重塑了媒介格局。四是信息化改变了文艺的接受、消费机制,极大地方便了受众对文艺的接受和消费,改变了受众和创作者、传播者之间的地位关系,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的受众,而成为文艺生产、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大量的粉丝通过贴吧、搜索、微博、QQ群、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帖、转帖评论文艺创作和文艺行为,第一时间影响着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使文艺创作具有了广场性,增进了创作者、传播者、评价者、消费者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对当前的电影、音乐、网络文学等门类产生了深刻影响和推动。阅读率、转发率、点击率等新的指数也正在成为评价文艺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指标。五是信息化改变了文化资源、文艺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方式,促进了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现代化,在资源、资料的收集整理、重组加工、保存管理、共享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的手段和效益,信息技术不仅促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转型升级,更大量地应用在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空间地理文化信息等更大范围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形成了新的知识资源生产方式和文艺传承方式,丰富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文化不可能离开这样的历史背景搞孤立的光荣,面对天赐的转型良机,只有投身其中积极作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抢占发展先机。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信息化也带来了文化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工作手段、方式的局限,扩展了工作范围,改变了管理机构和文艺家、社会大众等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结构,有助于构建文艺创造生产、文化管理和服务对象积极互动的联络新模式。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文艺工作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加快从以组织机构为中心向以广大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从单向指导为主向多方联络方式转变,从简单服务内容向综合立体服务方式转变。主动适应这一转变,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提升文化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既是满足广大文艺家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文艺的需要,也是扩大文化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发展消费欲求也越来越呈现出泛在性、灵活性等要求,艺术交流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越来越趋向自主选择。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受时间、空间和工作模式所限,即便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也很难有实现服务最广大艺术家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可能。而信息化具有成本较低、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便捷联络交流的独特优势,能够将联络方式网络化、服务内容数字化,依托互联网便捷高效扩散到整个文艺界,较快实现优质服务、广泛共享、互动交流。比如,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领域网络文艺平台的构造,已经给这些文艺门类的创作、传播、消费等发展体系带来了深层次变革,通过构建网络化平台,创作、传播、消费流程已经由被动式向互动式转变,泛在交流、移动交流、个性化交流逐渐成为现实,文艺资源的重复传播利用被全时空放大,极大地满足了文艺家和相关文艺行业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对现实的文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服务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资源和个性化的业务支持,使绝大多数文艺家都能随时、随地、随需获得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使联络服务对象由少数艺术家、少数群众向更广泛的范围扩展,服务阶段由有限时空向全时空延伸,形成灵活开放的联络服务机制和体系。尤其是广大基层的文化大众,能够零距离接触优质文艺资源和服务内容,分享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艺繁荣的成果,因而,成为文化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毋庸讳言,文化与信息时代对接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信息的斑驳陆离、鱼龙混杂,网络文学的参差不齐、废品过多,特别是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造成的垃圾文化泛滥成灾,以及粗鄙化、戾气盛、低级趣味甚至低级下流的东西被广泛传播的问题,都对文化的发展进步形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在传统文化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方式,扩大文化传播流通的同时,网络也需要主流文化的进入:一是主流文化必须进入网络阵地,形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二是借助网络的优势与便利,增强文化的创作生产、消费传播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新媒体的引导与培育亟需加强,以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整体品位。因此,让文化走上信息化时代的快车道,也是我们推动整体文艺发展进步的一项战略选择。

  文化要走上信息化时代的快车道,把加强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眼信息社会的大趋势和我国文艺发展的实际,在高起点上谋划,在高层次上推动。首先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大力加强大型文化网站建设,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大型文化网站与各文化艺术行业网站互联互通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中国文化传媒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次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内容平台建设,加大各种文学艺术的网络业态和网上交互平台建设,包括文艺创作、宣传推介、理论评论、人才培养、会员服务、志愿服务、维权服务、对外交流等一系列网络平台建设,提升网上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再次要大力推进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为重点的文艺资源数字化建设,加速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努力提升文艺信息资源保护传承运用能力;最后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信息和文化网络的运行维护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所有这些,都是文化驶入信息化快车道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是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需要精心谋划、精心布局、有序实施的重要环节。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时不我待,商机可能稍纵即逝,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同样面临不进则退的现实挑战。只有转变观念、快速跟进,积极而热情地拥抱这个被互联网改变的世界,以更加创新的思维,顶层设计、科学决策,才能真正让文化系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大势,助推文化事业在信息时代的变革与升级,进而实现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整体上的弯道超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