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祈求永远的和平——记一场特殊的讲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6日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桂杰 张黎姣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这天,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一场特殊的讲座。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一行字:传下去,直到人类尽头。

  要“传下去”的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讲述者是作家何建明,他为读者带来了自己刚刚创作完成的一部近60万字的作品。这是一本献给国家公祭日的书——《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何建明用纪实的手法完成了这部全面昭示南京大屠杀的作品。通过详尽的资料和多方面的采访给读者准确描绘出了77年前南京城腥风血雨成为人间地狱的前前后后。通篇贯穿了作者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性的反思,对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吸取教训,反思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往同类作品不同,何建明在写作中让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视角并存,更加注重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分析。

  “所谓客观和全面,就是不能只站在‘被害者’的视角看待和处理情节及内容,我既写了‘被害者’的经历,也关注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所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除了涉及大量翔实史料,包括大量死难者亲友的控诉“呈文”,多篇日军当事人的“阵中日记”文稿,当年留在南京城内的外籍人士的报告,日本、国际社会上留存的一些新闻报道资料,何建明更是多角度地记录了此次历史事件,改变并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视角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他努力将南京大屠杀置于历史和民族的长河中进行观照,以全球化视野和历史眼光进行思考和写作。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全面记录,何建明希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能唤起我们对国民性的反思。

  何建明在查阅日军日记时发现,日军刚进入南京城的时候,有老百姓就站在侵略者身边笑嘻嘻地看他们杀人,日本士兵在日记里对此表示十分吃惊。对此,何建明说:“这比看到同胞被屠杀还让人痛心!”

  何建明认为,这种思想至今还在电视荧幕上蔓延。他说:“现在的许多抗日电视剧是娱乐化的,没有去反思当年为何造成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反而颠倒是非滋长国民藐视日本的情绪。”

  对于这个问题,何建明从文化的角度上分析:“日本军队从将军一直到普通士兵,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还发现,许多侵华日军将领都是中国通,还会用汉字写诗做赋。

  相比之下,他说:“我们自己的军队现场写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却很少。”直到今天,日本有些人士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

  何建明想提醒一点:“我们在对待和处理有关被日本军队残害致死的人数和人员分类问题上的混乱,确实有时让他人抓住了话柄。虽然多次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进行过统计、调查,但都是不全面的、零碎的、临时性的,缺乏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精细的调查与统计,这就给某些别有用心的日本右翼分子钻了空子,甚至中立的和友好的人士也感到茫然失助。”

  他发现,当时拉贝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曾留下许多史料,记载日军抢劫后他们住处丢失的物品。不仅把每一样丢失或损坏的东西记录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一个杯子几元几毛、日本兵损坏的一张桌子少了一条腿等这样的细节都清晰无误地写在文字档案内。何建明强调:“我们再强大,也绝不能忽视哪怕是并不重要的细节。”

  努力找寻历史细节,是为了唤醒青年一代的国家意识并校正他们的爱国观。

  “对年轻一代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国家现在举办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公祭纪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这还远远不够。一个仪式上的一次沉默与哀悼,只能产生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的瞬间感动,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冷静的思考,形成主张与观念,并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以及时代层面中种种深刻的问题后,才能在一个人内心构筑起信仰、坚定住主张。”何建明希望年轻人能深刻认识“责任、荣誉、国家”这6个字的内涵。

  记录这样一段历史,也是为了追求永久的和平。

  “和平是我们永远的期待,但战争并没有随着人类发展而消失。因此我们才会特别在意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制造战争和造成他人创伤的国家,毫无疑问应当承认错误。而对饱受战争之苦和身带旧伤的国家及其人民来说,更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何建明说。

  因此,何建明在书中的开篇这样写道:“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最不该忘却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血腥屠杀。人变成鬼后的兽性是最可怕的。我们因此祈求永远的和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