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大师精魂的完整呈现(黄桂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6日10:17 来源:天津日报 黄桂元

  洋洋40万言的《探访曹雪芹》,与《霍元甲》、《赶大营》皆出自晨曲(王洪海)之手,这个事实令人慨叹。如果说《霍元甲》、《赶大营》属于以故事性取胜的民间传奇书写,《探访曹雪芹》则是一部具学术含量的经典作家传记小说,其间的写作跨度与审美反差显而易见。晨曲的写作一直还算是风调雨顺,本可以不冒风险,轻车熟路,顺调而为,他却拒绝自我重复,坚持挑战难度,这种精神在浮躁的文坛并不多见,值得尊重。

  晨曲的写作动力源自对《红楼梦》的深爱,否则是不会如此甘于寂寞,埋首故纸堆,潜心伏案,数易其稿。此书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作家传记小说,所谓“探访”,是“三人斋”(御河曹雪芹研究会)中的年轻女子影之歌的一次历史“穿越”式访谈,古今互渗,虚实相融,由此展开了曹雪芹大起大落的生平自述。两百多年以来,“红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曹学”资料却寥寥无多,有关曹雪芹的生卒年、身世家世、脂砚斋何人、曹家被抄后的去处、《红楼梦》的缘起,等等,历来谜团重重,莫衷一是,博杂深奥,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加工,有所发挥,既尊重历史真实又要充分利用小说的“虚构权利”,这也决定了《探访曹雪芹》的写作必然是一项艰难工程。晨曲需要做足一系列“功课”:诸如甄别与辨析史料的真伪,吸纳与整合“红学”成果,而这些“功课”,不是临阵磨枪能够奏效的。其实对于晨曲,最具挑战性的“功课”还不是这些,历史中的曹雪芹本是一位诗词大家,但在《红楼梦》之外的,也只留下了两句诗,这一事实回避是不解决问题的。比如,红学专著中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广泉废寺〉原韵》一诗,“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拽杖过烟林”,曹雪芹的原诗却无处可寻,只能迎难而上,用晨曲的话叫做“被逼无奈”,模拟曹雪芹把“原诗”补上,于是书中有了《西郊信步憩广泉废寺》一诗:“残垣断壁自悲吟,破庙诸佛怨愤深。官位显达宫烁烁,神牌冷寂寺阴阴。人生坦道钱能买,世路难行我自寻。哀痛残踪因底事?凄凉旧恨隐山林。”此类用心的模拟之作,书中还可见到若干,对于叙写曹雪芹的一生起到了一定的诠释、烘托作用。评价这些诗词是否达到了曹雪芹的诗词水准,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全书有声有色地为读者展现了曹雪芹传奇一生的完整轨迹,这是最值得称道的。

  早在2003年,晨曲就已手写出一千多页的该书初稿,达三十三万字,因自感平淡而中断写作。他不愿意让这部作品成为任何形式的“曹学”集萃、“红学”精要。经过七年沉淀,晨曲的认识有了升华,悟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的‘魂’”:“《红楼梦》的诞生,离开曹雪芹不行,别人无法胜任;曹雪芹不是出生在江宁织造府不行,否则他就享受不到荣华富贵;不是江南文人领袖曹寅之后不行,没得到积世家学他就无法有后来的‘洪才河泻’;不被抄家不行,一味地荣华富贵可能会使曹雪芹变成纨绔子弟,而只有从顶尖豪富一下败落到举家食粥,那种强烈失落感才能形成块垒,在曹雪芹心中郁结;不是孤傲性格不行,绵羊性格逆来顺受,定当碌碌无为……”抓住了这个“魂”,写作途程便豁然开朗,史料的匮乏固然是个缺憾,却也恰恰可以逼使他打开自由想象之门,同时可以增添针砭现代时弊的痛感,抵达一个超越性的书写境界。

  西方文论有“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说法,喜爱《红楼梦》的作家也可以结合“曹学”写出自己想象中的曹雪芹。按照周汝昌的说法,20世纪的“红学”是以“曹学”为新起点的,“红学”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曹学”,这既是《红楼梦》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曹学”产生的必然性原因。两者的关系,就是作品研究与作家研究的关系。也有一些专家不以为然,我曾看到大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一位皓首穷经的老人家,拿着放大镜正在孜孜不倦地辨认曹雪芹的一根头发,嘲讽之意,跃然纸面,令人喷饭。英美“新批评”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文本(作品),文本一经完成即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世界,此后发生了什么事与作者一概无关,甚至对作者生死的基本资讯皆可忽略不计。钱钟书曾调侃一位请求采访《围城》作者的外国女记者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海明威说得更干脆:“只要是文学,就不用去管谁是作者。”不过,经典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毕竟不像鸡蛋和母鸡的关系那么简单。《红楼梦》这部旷世之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何以只有曹雪芹才能完成,其观照视角难以穷尽。中国文论历来重视文学创作主体,正所谓“知人论世”,“读其书而知其人”,同时,中国文论也充分肯定文学欣赏主体的创造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探访曹雪芹》就是一部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积极互动的产物。只是作品中的曹雪芹,之痴恋女性,叛逆道统,甚至受训挨打的一些细节,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经历太过相似,且相似得有些直白,多少算是瑕疵。这或许也是出于某种无奈,写曹雪芹的悲情一生,又怎能绕过《红楼梦》世界的巨大笼罩呢?但无论如何,作品还是完整地复活和呈现了曹雪芹的精魂,对于晨曲来说,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