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澳门回归15周年:澳门文学的跨域筑梦(袁绍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2日09: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袁绍珊

  闻一多那首《七子之歌》的组诗,曾经在澳门回归那年唱至街知巷闻,一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写出多少“亚细亚孤儿”的心声。

  即使内容相对单薄,澳门文学和港台文学一样,也能在大部分文学史书写中占一席之地,然而贪心如我,仍介怀中国文学史中有关澳门文学篇幅的长短, 仍介意许多高校仅仅将澳门文学置于“港澳台文学”的范畴中轻率带过。与台湾强烈的本土意识相比,真正让人担忧的,是澳门文学长期处于“存而不论”的状态, 即使在澳门本土,相关的文学研究及评论也非常缺乏。

  对于一个历史不算久远、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城巿来说,追求文学史的厚度,还不如追求它的广度。澳门作为一个华洋混杂的城巿,文化上很早就开始有 跨域的视野,慢慢形成自成一格的混血美学。以文学为例,在澳门作家的文学启蒙与养成教育中,内地、香港和台湾作家的作品对他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澳门文学 在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深受内地左派文学影响;进入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金庸,台湾的余光中、琼瑶、三毛等人的作品,都是许多澳门当代作家成长的文学 养分。

  直到今天,尽管内地和港澳台文化作品的跨域传播越来越频繁,澳门文学与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交流依然处于一种“单向输出的不对等关系”,亦即澳门几乎没有对其他地区的文学造成影响,澳门人更慢慢形成明显的排外心理,害怕外地作家蚕食本土有限的文学资源。

  反观台湾,即便面对经济不景气、出版巿场疲弱的情况,依然敢于将许多文学奖、杂志版面、出版机会开放给全球华人作家竞争。台湾人一向具有“爱拼 才会赢”的冒险精神,活在这样一个贸易岛的人也明白,想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筑建21世纪的文学梦开一条活路,就必须先从在地开始,继而展望内地与港 澳、东亚乃至全世界,让全球人才在此头角峥嵘,方能激发地区的潜能和生命力。

  比起闻一多笔下那个失去身份的孤儿Macau,我更喜欢澳门诗人懿灵的《Macao,Macau》,她在诗中写道:“究竟爱还不足够平分开去/还是爱只够让人看见自己。”未来的澳门文学,想要靠自己文化实力的优势在内地和港澳台文坛立足,就应该这样不断的反问自己。

  文学不应是迎合他者的产物,也无须依靠他者的命名来获得肯定。忠于自己的根和梦,在文化跨域交流的过程中,勇于发声和聆听,追求真正平等的对 话,才是文学的普世价值。惟有如此,即便是一座岛屿、一座小城,也可以写出在地的世界性(Global in Local),才可以在全球化的当下保持海纳百川的视野,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学版图中认清自身领域。

  外地作家常常问我,如果只能反复书写一个3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到底要怎样挖掘有意思的故事?

  是的,30平方公里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和宜家家居的陈列室大小没啥差别;但“30平方公里”加上“50万人口”加上“千亿税收”的条件,对作家来说,这地方就不缺千奇百怪的写作材料。

  我经常听到的论调是,文学已经落伍,以丑为美的现代诗不合时宜。仿佛诗意本该是一件不经大脑的存在,是一种纯视觉的唯美享受。好像诗人或作家的 责任,只是把一杯咖啡的色香味用一个动词概括,或把一座大楼的壮丽外观用最贴切的形容词描述。深究咖啡产业和公平贸易的关系,或提及盖房子的农民工被骗薪 的遭遇,是一件多么破坏“诗意”的行为。就像认定作家要描述欧陆风情的澳门,就应该集中呈现它的静默街道和风花雪月,回避赌场内外的贪婪人性。因为在许多 人眼中,文学的作用不是外部的交流,仅仅是内在的观照。

  近年澳门文学创作的困境,不是把握不住当权者的指令和巿场的需求,而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金光之下,想方设法在技艺上吸引眼球,却不敢做出颠覆乃至冒犯读者固有价值观的尝试。

  我一直觉得创作者,尤其是诗人的角色,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定论提出疑问,而不是提供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因为在多元文化不断碰撞的当下,答案是 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的,所有文化交流的最终目标都不是达成共识,而是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从而尊重彼此的文化选择。“多元文化”这个词,包含的是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全球化与本土的复杂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看俨然。

  如果澳门作家只是沾沾自喜于城巿40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底蕴,却不思索21世纪的澳门所面对的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譬如美国赌场文化的引入、外 佣对澳门家庭的影响等触目所及的社会议题,会是多么辜负了这个“大时代”给予的机遇。近年来,小说家李宇梁的《上帝之眼》、邓晓炯的《迷魂》、太皮的《绿 毯上的囚徒》等,都已经很精彩地展示了作家如何在30多平方公里的狭小都市生活空间,利用多元的都巿现实和厚重的历史题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澳门。

  当外地朋友问我,澳门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伴手礼?我都会说,每一本澳门文学作品,都含有30平方公里的喧嚣,它不是静寂如诗的欧洲明信片,却比杏仁饼有意思多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