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素描,最有力量——读雷达散文《黄河远上》及其他(杨光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1日09:5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光祖

  雷达是从甘肃走出去的大批评家,他的文字里的那种风骨,那种硬朗,就是这片土地给予他的。他早期的散文,大气、雄浑,真有《史记》那样的泥沙俱下的气概。众所周知,雷达是以评论立身扬名,其实,他的散文也很优秀,而且他的很多评论本身就是美文。通读他以前的全部散文,我还是感觉到一丝遗憾,总是感觉在语言上略有生硬,写作之中藏藏掖掖,不是很过瘾,比如《还乡》《皋兰夜语》。不过,隐隐之中觉得他散文创作的空间还很大,应该还能写出更好的散文来。

  2014年7月26日夜,在微信上偶然读到了他的新作《黄河远上》,写他少年时在兰州的日子,很长,万字吧?我细细地读完了,唯一感觉是:无语,隐隐之中有一种大力量穿透了我。给雷达老师发了一个短信:这是一篇杰作,其水平可能在您的《皋兰夜语》之上。我认为,在这篇散文里,他终于打开了自己,没有顾虑,没有忌讳,真实地书写了一个少年的成长中的内外压力、隐痛,受伤害,雷达给我短信说:“也想还原西部历史人心的真实。全真实的,包括每个细节。”

  《黄河远上》不仅是雷达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当下中国散文界难得一见的有风骨的文字,既有历史的苍茫感,也渗透着个体的生命体验。文字较之雷达以前的散文,更加精炼,更加丰富,更加有一种人世沧桑。读这样的文字,我不由想起了一个古语:人书俱老。也想起了杜甫的名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雷达以前有一篇写兰州的名文《皋兰夜语》,我觉得《黄河远上》一文,不下于《皋兰夜语》,甚或超之。

  鲁迅说,中国多的是瞒和骗的文学。此话虽然刻薄,但却极有道理。这也就是中国很难产生大师级作家的一个原因,因为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做不到坦诚,都要假声写作,都要装腔作势。比如余秋雨的散文,就有这个毛病,猛一读,似乎很有文化,文辞也颇华丽,但经不起反复阅读。因为,他不真实。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心理学家说,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不过,将内心呈现出来,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有时候是难于上青天。西方作家有上帝,他们在追问人性的黑暗,直面人性之恶时,可以那么残酷地去面对,因为他们有上帝。在神的力量下,他们才可以走到那么远。而中国人没有上帝,我们连人都不相信,所以,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这种心情下写作,肯定是一种虚假写作,或者浅尝辄止的写作。

  《黄河远上》,可以说,是一篇“将内心呈现出来”的散文。这是中国作家很难做到的。鲁迅、张爱玲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敢于揭开自己的内心。鲁迅说,我严厉地解剖别人,但我更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呐喊自叙》,就是一篇解剖自己的散文,每次读之,都心魂几惊。 我曾在《雷达论》里说过,雷达写评论,就好像走钢丝,极其小心的。其实,他写散文,也很小心,他内心的很多隐痛,不敢深度去碰。但这次他开始撕开写了,越写越好。他敢于直视自己早年的创伤,这是散文的最高品质:真实。

  《黄河远上》开篇就是1949年的兰州战役,“我六岁那年,1949年8月,亲历了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最著名的恶战与决战——兰州战役,其时我只是一个孩童,却始终没有远离火光硝烟的现场,亲见了尸横街头,血流如注,这也算我人生的一大奇遇吧。与我经历相似者恐怕少有。”甚至,他在农校的操场上玩,差点被国民党的飞机扫射而死。“我在路边,望着 “垛”满人肉的卡车,一路滴血而来,缠满绷带的血头颅和断了手脚的白骨一齐撑在车外,血红撕拉地赫人。接着的几天,马步芳最精锐的骑兵日夜不息地绕皋兰山转移,不时有马匹与人从高山上滚落下来。”对一个六岁的孩童来说,这样的遭遇太过酷烈。

  至于斯大林逝世纪念大会上,他的不由自主的大笑,写来真实,但也让人无法理解。这可能就是人的一种奇怪的生命现象。可能是压抑过多的缘故吧?“早有同学提醒我,说我在上学路上,也经常自言自语,嘴唇动得飞快,有时还笑,看上去怪怪的。这种莫名其妙的笑,突如其来的笑,以前也有过。”“我实在无法解释自己的这些行为,我只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熟,我在渐渐丧失笑的能力,我能完全控制住自己了。像这种无意义的笑,永远也不会再有了。”

  雷达在西北回民中学的经历,其中可以看到许多隐痛。这种少年的创伤给了他毕生的影响。我们从他以后的文字里,还是可以感觉到那种痛的。文章结尾写到那个女孩J ,字数不多,信息量很大,其实可以扩充写成一篇长文。但在此文作为结尾,颇有力量,余味悠长。“她小我两岁,性格腼腆,说话声音细弱,她的身姿和面相在我看来都非常美丽。我们的家长都是教师,我家在小西湖南坡上面,J的家在坡下的一处独院内。那时候兰州人生炉灶要用柴火,J常常去河边帮母亲拣柴,我就帮她拣,两个人都不说一句话。秋天湖上刮大风,树上摇下来好多干枝,我们仿佛约好了一样,一起到湖边拾柴,捡了的都归她,但她还是只笑一笑,不说一句话。有一次我去她家,她看见后赶快藏起来。”

  “秋天湖上刮大风”,这段文字非常富有画面感,是这篇散文里难得的温暖之笔。“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当面交给了她。经过好多天忐忑不安的等待,她仍无任何表示。我绝望了。她却用邮寄方式把回信寄到了西中。让我惊奇的是,她的字写得竟那么好。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年龄,信中除了表达友谊,就是鼓励好好学习。我珍藏她的信,一直装在棉裤的口袋里,晚上睡觉时都不脱棉裤。这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母亲和姐姐的怀疑,她们在我熟睡后终于发现了秘密。但母亲并没有发怒,似乎连母亲也是喜欢J的。”这里一个小男孩的情感萌动,写来那么真切动人,而母亲的慈爱,也活现笔下。

  《黄河远上》最后一段文字:“当时,我没想到,她成了我此后十年间的挚友,最亲的人,更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才貌超群,善良温柔的女孩,在那个年代的狂风暴雨的摧残下,像一颗流星过早地陨落了。” 这样的结尾,让人遗憾,令人痛惋,却又无言无语,这就是那个时代。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算得了什么呢?但为什么老是美丽善良的遭殃,而假恶丑,却可以纵横驰骋?当然,雷达的《黄河远上》没有这么直接的追问,它只是描写,却从不发问,也不抒情,亦不议论,就那么素描下来。

  其实,常常是,素描最有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