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牛勃:用历史的目光观照乡土(安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9日11:31 来源:甘肃日报 安 雨

  作为一名作家和文化学者,牛勃的作品浸透着历史的沧桑感,他总是将人物放在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表现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突变和灵魂闪光;或将人物置于一段历史过程之中,以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的变迁。比如长篇小说《此人》,写出了“一个人的改革开放30年”,成为“1960年代,一代人的小说传记”。在“激荡岁月,再现平凡的世界。”王力安和王珏、秀芬、冯之萍、佟小凤等数十个人物不同的奋斗方式,他们的矛盾、困惑、感伤、奋斗和爱情,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此人》是什么?是“一个在奋斗和爱情中奔突的人,一个在国家和民族的大命运中把握自身小命运的人,一个爱哭的人,一个爱笑的人,一个镜子似投射着你我他身影的人,一个水面般映照出这片土地的人,一个有可能是你的人。”这部作品以其丰厚的内涵,进入“农家书屋”后广受读者好评。

  牛勃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官场密码》,抛开官场小说的黑幕、色情、暴戾和尔虞我诈,写普通人在官场周围的徘徊,在官场中的奔突、矛盾和自我救赎。“官场上绝大多数人是默默无闻的,能熬出锦绣前程和修成正果的不多。官场上啥滋味都有,身在其中,除不多的一些人外,大多数人并不怎么幸福,却是羡煞了场外的人。”牛勃客观地表现官场,冷静地观察孙小泉、夏志坚、陈维国以及俞晓丽、郑倩秋、赵田地等官场内外人物命运的变幻,没有惊心动魄,没有重重黑幕,只是按照着生活的逻辑,不动声色地描摹着平凡的生活,感受普通人在官场内外的奋斗、挣扎和无可奈何,其中不乏道德的警示和人生的启迪。官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官场不是个贬义词,就算不是褒义,但绝对应该是个中性词。”有论者认为牛勃的《官场密码》写出了一个“中性的官场”,“开辟了官场小说一种全新的写法,新颖别致”。

  《此人》《官场密码》弥散着浓浓的感伤气氛,这种感伤,一方面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悲愁美,另一方面,则大大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效果,感伤情调和作家诗化的语言相映衬,使得作品既不乏大气磅礴,又显得缠绵悱恻。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在寻,都在等,寻找和等待那个缥缈而真实、能够容纳他们心灵的现实的土地。从这点上看,有评论者把《此人》和《官场密码》誉为姐妹篇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是牛勃一部直面历史的创作,作家将张巡、南霁云、南夫人、贺兰进明等人放在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中,通过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的爱恨情仇和忠良奸佞。牛勃的创作,始终昂扬着英雄气概和浪漫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都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浪漫主义情怀。“渔阳鼙鼓惊天地,百姓遭难哀声急。国仇家恨填胸臆,扫灭狼烟安社稷。”《睢阳魂》慷慨悲壮,沉郁顿挫,英雄豪迈,感天动地,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一个闪光的亮点,多年来演出经久不衰。

  谈牛勃的创作,不能不谈到他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这部作品以史学家的深邃与冷峻,立足甘谷,为地方文化“作传”。作家要“为‘华夏第一县’博大坚忍的灵魂造像,为成千上万的甘谷儿女奉献一卷心灵读本”。作家笔下的山川风物是甘谷的,他对文化的反思深刻透辟,不乏独到见解,虽然立足甘谷,却具全国意义。有人说牛勃是乡土作家,对此,我未必完全赞同,但有一点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牛勃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柳县”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史学研究,更是深深扎根于甘谷,对地方文史的潜心挖掘和烂熟于心,使牛勃的创作自觉不自觉地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牛勃说在中国作家中他非常崇拜路遥,也算是一种证明吧。

  他曾深入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场,采访百余人,写成长篇报告文学《甘泉梦》,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反思历史,将淙淙清流化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彩带,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面,既真实生动,感人至深,又慷慨豪迈,荡气回肠。

  牛勃是一位极具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情,一种对于山光水韵和笔下人物深挚的爱恋。牛勃善于捕捉生活中最普通的现象,通过对细节的表现,使其作品细腻传神,极富生活的美感。善于捕捉细节,用生动的细节说话,是牛勃文学创作的特色所在。他驰骋在小说、散文、戏剧和地方志研究的广阔原野,成果丰硕。牛勃的创作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充沛的感情,二是逼真的细节,三是史学的眼光。

  牛勃,甘肃甘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此人》《官场密码》等6部,《甘谷史话》等史志专著5部,校点整理《伏羌县志》等2部。编演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以及话剧、眉户剧等4部。先后获甘肃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校点古籍二等奖、编剧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10余项,作品入选甘肃省“农家书屋”和部分图书选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