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坚强的文学守望者(李秀云)

——记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康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3日10:48 来源:天津日报 李秀云

  年已75岁的夏康达教授,精神矍铄,脸色红润,侃侃而谈,笑声朗朗。在天津,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在教育界,如夏教授这样有半个世纪教龄、55年笔耕不辍的文学评论家,为数不多。走近夏教授,让人更加敬佩他的学识,赞赏他的人品。

  夏康达的文学评论生涯比从事教育还要早5年。敢于直言,是他的评论风格,这源于他的学养,他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风骨精神。著名作家蒋子龙曾在《夏康达文学评论自选集》序言中写道:“康达的性格中有一显著特点:是谦和的又是激烈的,笃实谨严又锋芒毕露。谦和的是做人,激烈的是作文;工作笃实谨严,思想锋芒毕露。”

  夏康达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1957年。那年高考,很多学生落榜,学校组织同学自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搞“自学小组”的征文,他当时高中毕业,正在一个小组学习,就写了一篇《我们的自学小组》寄去。一天早晨醒来,电台正在念他的稿子,后来还寄来四块钱稿费,这是他的第一笔稿费。上大学后,他写的杂文曾在《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他的文章敢于直言。1959年,他年仅19岁,还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就在《文汇报》上就文艺创作问题发表文章,并公开在报上与人辩论,那场论争对他此后的人生有着不小的影响。

  在文学评论中,夏康达能对文学发展趋向敏锐捕捉,对新生力量及时挖掘。他为两位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天津籍作家蒋子龙和冯骥才写了创作评论,反响很大。那是1979年的秋天,报纸上对天津作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产生争议。夏教授撰写长篇文章发出不同声音。后来他又写了《蒋子龙小说赏析》、《蒋子龙小说的艺术》、《不变之变——读蒋子龙近作札记》等,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至今蒋子龙先生回忆起与夏教授半个世纪的友谊,依然深为珍惜。

  从教50年,夏康达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他的敬业爱生在大家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前,他在天津南开业大教过的一位学生,现在已是很有建树的经济学家,在与夏康达五十年的交往中,成为知己。他回忆说:“这辈子念念不忘,而且对我学术生涯产生影响的,就是夏教授曾经讲的: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善于另辟蹊径,想方设法想别人之所未想,言别人之所未言。”夏康达的理念、学术观点以及作风、品格,影响了一批批学生。

  与夏康达交谈绕不过的是他前几年患的一场重病。在患病的几年中,他始终坚持工作,关注文学。提及此事,夏康达笑了,很平静地说:“我就是这样,能做就做,病是要看的,但我什么也不耽搁。”一句“什么也不耽搁”,听来简单,做到不易。夏康达2007年患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一次4个小时。开始是一周两次,后来是三次,5年间,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节日假期,他到了规定的日子一定按时去医院。同时,在师大文学院给研究生讲课和指导论文,担任师大津沽学院文学系主任,一切如常。他还几次去北京参加全国高自考命题,先后到广州、南昌、珠海等地出差。闲余时间,他还常给市级报刊写点随笔。2012年8月,夏康达成功做了肾移植手术,恢复得很好,大家都为他高兴。

  夏康达有很多职务,如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文联委员、作协理事、杂文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师大津沽学院文学系首席教授等。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1世纪”专栏的特约主持人,他为刊物组稿、审稿,至今已逾十年,没有间断。今天,夏康达还在继续写作,杂文、随笔依然不断见报。他说,只要活着,力所能及,就慢慢地做。关键是还要“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