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重拾文化中的人文传统(河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1日10: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河 东

  文化如同多变的万花筒,全世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目的进行解读。从国家的角度讲,文化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个人层面讲,文化是内化于心的精神传承,是个人知识的修养。对于文化,从来都没有标准的定义,也许这正是文化的魅力。《我们应有的文化》这本书,从历史、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的多维视角,探讨文化的本质、作用及其价值。

  本书作者雅克·巴尔赞(1907—2012)被誉为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在104年的漫长人生历程中,出版的30部著作涉足历史、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生前获得荣誉无数。他毕生致力于大学通识教育,但并不是纯粹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美国公共知识生活,长期为《哈泼斯》、《新共和》等杂志撰稿,被美国学者们称为“最值得珍惜的知识分子”。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价值?现代文化正遭遇哪些致命的威胁?在《我们应有的文化》一书中,巴尔赞基于毕生的思考,做出了独特的回答。他认为,文艺复兴至今,文化正处于衰落之中。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他全面考察了文化的衰败迹象: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所侵蚀,丧失了人文旗帜,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文化被委托给所谓的专家,成为混饭吃的方式,特别是当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后,不再是大众提升修养的精神财富;艺术则更为糟糕,现在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对艺术真谛的认知失去耐心;知识则转变为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对于正在变质变味的文化,巴尔赞充满担忧。可他却自称是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他认为,通过回顾过去500年“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过去,并且用它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在”。他的核心观点是:重拾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并以此创造一个新的现在。

  我国古代,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即文以载道。文学、艺术的创作都承载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从建筑、陶瓷以及无数工艺品当中,我们便可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西方、古代印度等地也同样如此。为什么古人能创造辉煌的文化?如果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那些身怀绝技的工匠,可以花费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去从事雕刻、建筑活动。古人没有强烈经济意识和时间观念,能沉下心来“雕刻文化”。比如,西方那些高大宏伟的教堂、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织品,都是以时间为代价。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生产规模成倍扩大,工商业经济逐步代替了农业经济,世界步入现代化历程。现代化的优势使社会财富成倍增加,而对于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影响却值得深思,如古代画家画画更注重个人兴趣,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画家与画商、拍卖机构关系密切,作画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价格。文化活动一旦和经济结盟,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就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当代社会,各种思潮、流派在文化领域涌动,文化观念发生着改变,文化的人文情怀遭受严重挑战。尤其是很多现代风格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顾及现实生活,转向那种漫无边际的、匪夷所思的所谓现代性创作中。这里不否认有优秀的作品涌现,但是很多都粗制滥造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巴尔赞对大学校园里逐渐退场的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表示心痛。当前,不论是美国大学还是中国大学,由于受到各种评价考核的影响,发展实用的工科专业成为趋势,而传统的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则受到忽视,学者们的文章也被各种冰冷的统计数据、模型公式所占据,学者的人文情怀难见其中。

  我们应有的文化是什么?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如果文化的精神被商业利益拦腰斩断,或者被技术技能覆盖替代,文化的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

  (《我们应有的文化》一书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8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