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文艺工作座谈会 >> 正文

土地、传统与读者(张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8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 炜

  10月15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和广大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我当时正在欧洲访问,身处遥远之地,却仍然能够感受到这次座谈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仅在讲话后第三天,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即有听众向中国作家了解有关讲话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可见传播及关注程度相当迅速、广泛和热切。

  中国的艺术创作者正面临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的创作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呈现出极为丰富和驳杂的样态。怎样认识时代,怎样认识自己,似乎越来越成为无法绕开的重大命题。

  在艺术创作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强、世界窗口更加敞开的当下中国,如何对待脚下这片土地,如何继承文化传统,极有可能会从深部决定艺术的走向,影响创作的内在品质。这里说的“土地”,在许多时候也可以理解为平时说的“生活”。

  “深入生活”是我们的一个老话题,在许多作家那里常常被说成“扎根土地”。一个艺术创造者积极而自然地参与时代生活,也许比什么都重要。但事实上,当代社会分工是清晰而细密的,也就是说,仅就艺术而言,其专业化程度也往往体现在更高度的职业化上。艺术创作常常被不自觉地等同于其他的专业领域,以行业的专门技能作为标识和区隔。实际上艺术创造具有更深刻的心灵和精神属性,而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技术性专业。

  作为一个创作者,热情投入时代生活,尽可能地做一些具体的生活事务,在社会复杂的实务分工中不做旁观者,这大概是保持创造热情和激情的最好方式。专业艺术工作制度使创造者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但也会形成脱离生活实务、闭门造车、气血苍白之弊。这里不必评价专业创作制度的优劣及合理与否,却可以讨论投入生活实务的不可替代的益处。

  如果长期在室内读写,感官就会疲惫迟钝;更重要的是对日常生存的痛感、快感等深刻的情感就会变得相对稀薄。从根本上讲,艺术创作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冲动,过分的专业意识就会使自己的冲动剥离化、褊狭化、畸形化。也许专业艺术工作者增加一种“业余”意识,更多地、更自然地投入某种生活实务,才会令自己的艺术活动保持生气勃勃的良好状态。

  在当下中国这个急剧变化、大潮奔涌的时代,艺术家只要投入,就不会缺少激情。深刻的感动替代了浮浅的冲动,杰出的作品就会产生。

  除了与生活的关系,再就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抵达了新的阶段,世界思想与艺术的窗口进一步敞开,所以各种丰富的异域营养都加入进来,这绝对是一次极好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这个时期无数的艺术成果,都得益于世界思想和艺术的滋养。但是我们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珍惜自己文化传统里的正面元素,因为一种文化传统能够顽强承受时间的检验,汩汩不息地流淌在民族的生存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肯定有其合理的内涵。这正是一个族群安身立命的文化和精神之基,它一旦抽离我们就会悬空。中国文化传统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质地迥异的一个组成板块。

  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当然我们在接受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方面也同样薄弱。传统文化一直受到大力批判和剧烈的扬弃,这可能是在特殊时期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和我们的许多进步以及巨大痛苦的历史连在一起的。时至今天,进一步地总结和鉴别的时刻已经到来了。艺术家满怀敬意地回到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面前,也是必然的事情。

  山东的万松浦书院是在11年前建立的,她同时也是山东省的一处重要学术基地,其宗旨即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式,在学问传承和文化保存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在今天再次焕发了青春。万松浦书院11年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开展中国传统经典的研究和教育,接待众多的古文化专家,并与当代大学的文学教学适当结合,在研习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当代艺术创造者与传统文化,虽然不能说是鱼和水的关系,但也可以比喻为鱼和众多活泉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相逢,就会再次焕发和激动,与现实生活一起奔涌,极大地养育我们。

  山东一直被称为“齐鲁”,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儒家精神、齐国风韵一直强力地塑造着这片土地,并深深影响了中华大地。山东作家或者受齐文化滋濡更多,或者具备强烈的儒家情怀,或者二者在血脉中紧密结合已经不可分离。在文学创作中,山东作家的文化胎记是十分明显的。

  山东作家一直有入世情怀,忧患意识较强,关注现实生存,表达民众疾苦。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产生了那么多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今天,山东的写作者任重而道远,应该追随先贤的脚步,不负历史重托。

  为怎样的读者和受众所创作,从来都是艺术优劣的重要分野。艺术创作者从过去到现在,都不能忽视受众的数量。但对读者的认识不能受一时一地的狭隘限制,而需要远大和深长的目光,即常常说的,要经受时间的检验。相信时间就是相信未来。简单的受众人数的多寡说明不了太多的艺术问题,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人是有局限的,也许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里,低俗下流的作品有更多的观赏者和阅读者,甚至会引起轰动和围观,更容易传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的责任心、理性和良知良能,将给艺术创造者的一支笔以最好的驱使。

  仅仅为了博取围观,为了物质利益而创作,就背离了艺术创作的源头——始于生命深处的诗与思的激越。

  在这个进入全球化市场化的众声喧哗的数字时代,艺术家正在迎接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检测,在新的挑战下,需要他们付出更大的劳动,更加沉着也更加热情,既不怕寂寞也不怕喧闹,从而作出自己深沉的、扣动时代心弦的、全新的艺术表达。

  (作者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作协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