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跨文化交流要超越二元对立(黄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7日09:26 来源:人民日报 黄 平

  跨文化不只是地理或空间意义上跨越各种有形阻隔的交流与对话,更是对现有文化屏障的超越

  世界秩序与人类不同文明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与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曾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明的平等交流与合作上陷入困境。所谓“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世界观,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冷战”的影响,让人们自觉不自觉以西方尤其是美国模式为“理想类型”,用静态的、二元的、非黑即白的线性分析框架,在“普世意识”的掩盖下,使世界文化“一体化”。这种思路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现代性本身具有内在张力和矛盾,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寻求适合各自特色的发展道路时,各自的文化和传统对其发展也具有内在的道义和伦理意义,这是所谓“一体化”或普世化叙述无法解释的。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二元对立的叙述就一直试图裁剪和诠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文明与野蛮、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在这一叙述下,中国的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和文化再生,似乎都只是一个如何追赶西方的问题。这种二元叙述并不能解释、更无法理解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和其中所包含的独有文化。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恰恰是,中国之所以能够从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思想文化伦理中的优秀成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仅从经济增长的单一视角进行描述和判断;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也必须突破“普遍与特殊”“现代与传统”等二元对立分析框架。以绵延几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多样性包容性为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怎么能够说中国道路仅仅是一个“特例”,或者根本就没有中国道路?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实现着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发展,正走出一条非二元式的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文明并非只能彼此冲突,各种文化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跨越各种傲慢与偏见,实现新的文化重建。面对各种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关键不是争论何种道路更具优越性,而是如何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话语框架,真正形成多元文化和多重现代性的互补性知识。换言之,跨文化不只是跨越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更是对现有文化屏障的超越;不仅承认并保护文化的差异,还要在各个文明形态和文明体系之间搭建借鉴、互补之桥,并在互鉴互补中进一步发现自己。

  跨越文化屏障,是真正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从文化的多元性中,我们才能看到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美美与共的可能性。西方文明需要突破自我中心主义,在急速变动的世界秩序中不断学会用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对于曾受到“西方中心主义”规制的非西方文明形态和文明体系而言,也需要在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重建文化自觉与文明自信,逐渐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