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禾刀)

——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的《我是马拉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5日14:35 来源:大众日报 禾刀

  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与印度的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马拉拉也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2013年,马拉拉就已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提名候选人。

  本书是马拉拉的自传,但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者的寻常励志故事,而是一个生活在危机四伏环境里的女孩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抗争经历。透过本书不难发现,马拉拉之所以得以成长为今天的马拉拉,得益于她的祖父、父亲和母亲的鼎力相助。

  特别是作为当地私立女校校长和人权活动家的父亲,长期给女儿灌输伸张妇女和儿童教育以及其它正当权益的理念,并多次率先垂范帮助失学儿童包括女童重返校园。父亲的这些举动,无疑会在马拉拉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善良与友爱的种子。

  2009年,当听说英国广播公司(BBC)希望找位当地人撰写博客、以反映塔利班占领下的现状时,父亲推荐了年仅11岁的马拉拉。马拉拉被父亲推荐为BBC写博客,意味着马拉拉面临的危险从此升级——这与我们司空见惯的“拼爹”现象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马拉拉及其家人的主张,恰恰是塔利班马所深恶痛绝并不惜以残暴手段坚决打击的。从那时起,马拉拉开始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以“古尔马卡伊”为名撰写博客,介绍塔利班控制下的斯瓦特山谷区。

  在其中一篇日志中,马拉拉这样写道,“我感到非常害怕,塔利班昨天宣布女孩应该停止受教育。今天,校长在学校集会上说,从明天起,不再强制大家穿校服,女孩们该穿回平常的服装。今天,27个女孩中,只有11个来上学了。我们也被告知不要再穿鲜艳的衣服,因为塔利班反对。”

  马拉拉博客所载内容显然是塔利班最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意味着,马拉拉的危险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

  2009年,当塔利班被赶出马拉拉所在的斯瓦特山谷区以后,此前站在幕后的马拉拉开始公开谈论武装力量和女孩们受教育的需要,这也令她成为塔利班的眼中钉、肉中刺。塔利班虽然被赶出了马拉拉所在地区,但当地仍不乏残余势力。

  噩运终于于2012年10月9日降临在马拉拉头上,这天,一名塔利班枪手将子弹连续射向了马拉拉的头部和颈部。

  如果说马拉拉知晓的那些权利与知识深受父亲影响,那么勇气则属于她自己——这些勇气也并非来自于其知识存量的多寡,而在于她对是非的明辨,对塔利班所作所为的憎恶,对妇女和儿童正常权益的无限渴望。如果说此前她对于塔利班的残暴还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那么,当斯瓦特山谷区被塔利班占领后,她无法回避那些因为塔利班而带来的种种恐怖。

  在那个对恐怖有着天生恐惧的年龄里,尤其是作为一名女孩,她依然选择用稚嫩的文字去呈现一个扭曲社会的真实面目。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走上了联合国青年大会的讲台。这天,她发表了《书和笔是最好武器》的演讲。演讲中,在谈到塔利班时,她指出“教育的力量让他们害怕”。这也为她自己被塔利班暗杀写明了注脚。

  教育承载的是知识传播,是叫醒睡梦中人们的声声晨钟。越是落后愚昧之地,越需要教育甘甜雨露的滋润。现实情况往往是,越是野蛮的行径往往越会极端仇视教育,因为愚昧的群众更有利于统治。或者说,一个社会是否开放,教育的自由化是一条极其重要的衡量尺度。

  《我是马拉拉》

  【巴基斯坦】马拉拉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