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滇味文化彰显知青文学独特魅力(龙符)

——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阅读笔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5日14:25 来源:云南日报 龙 符

  近日,晓荔25万字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历经一年时间的创作,终于问世。这是一部反映知识青年青春情感与人生轨迹的长篇小说,作者用抒情笔调塑造了一群知识青年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共和国母亲的钢铁群像,而澜沧江——湄公河是哺育书中人物形象生命与灵魂的甘甜乳汁,具有隽永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40余年前,无法预知的命运,把许多上海知青从长江三角洲黄浦江畔带到祖国西南边陲澜沧江畔。他们的生命由此得到了真正磨砺。因此,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作者笔下的精神之河、情感之河,映衬出知青生活的坎坷沉浮、人生多舛的命运,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色彩斑斓的世界。

  《遥远的湄公河》涉及半个世纪中两代人的命运,折射当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又是当代崭新岁月的真实写照。作品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更是发生这些故事的地域舞台。而地域文化碰撞的火花,是对这部知青文学作品的进一步提升,其中,傣族贝叶文化、婚恋文化以及云南茶文化、滇中文化等,与上海海派文化激情碰撞,其中最突出的是廖静霞、廖彩霞这对上海姐妹花的“天鹅舞”与西双版纳傣族姑娘刀依兰“孔雀舞”的激情碰撞;上海小伙温卫东既可以用葫芦丝也可以用小提琴表现著名傣族舞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体现出神奇的傣味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完美统一;刀依兰和温卫东的结合,更是傣民族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极致融合……刀依兰和廖彩霞、廖静霞的一场场“斗舞”,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分别进行层层深入的描绘。“白天鹅”与“金孔雀”的舞蹈之美、演员之美,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惟妙惟肖……从表面上看是闲来之笔,实际上是沪文化与傣文化、“洋文化”与原生态的冲击与碰撞。

  云南的文化品牌已经“大雪无痕”般融入作品中,茶文化就是一大亮点。树龄达1800年的野生茶树王巴达大茶树之死,见证着书中岩林和柏翎一对青年男女无可奈何的“兄妹恋”。情景交融的爱情,“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真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值得一提的还有贝叶经——傣族文化的瑰宝,作品中多次引用其中的篇章,不仅使其有着原生态的厚重感,更有独具特色的滇味美。 关于乐器——葫芦丝的传说,美丽而又伤感,合乎历史和民俗。堪称浪漫之笔的澜沧江中洗澡的知青柏天澄,与河中沐浴的傣女相遇对峙的细节刻画,将传说中傣女沐浴的故事,既生活化又情节化。正是这场别具一格、浸染着傣乡风情的邂逅巧遇,才让这两位年轻人,最终喜结连理!作者还为读者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绚丽画卷。譬如傣族人婚俗上的“拴白线”习俗,取“白头到老、长命百岁”谐音之义。作者将此习俗描写得细腻入微,让上海知青做傣家上门女婿的故事,让读者感到津津有味。

  《遥远的湄公河》上篇“如歌岁月”,主要描写知青岁月;下篇“如果重逢”,主要描写当今时代。文中,柏天澄对廖彩霞深挚的爱,是全文的主线。柏天澄在廖彩霞因病早逝后,由于刀依兰的执着,他最终和刀依兰结为夫妻,40余年后,柏天澄的助理舒碧云——廖彩霞的侄女,长相酷似廖彩霞,使柏天澄每每产生错觉、幻觉,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作品除了描绘上海知青40载牺牲青春、两代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美之外,还将笔触延伸至“国际河流”湄公河沿岸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拓展了作品视野。

  《遥远的湄公河》体现着本土的、民族的特色,令人感伤的故事,营造出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立体感、鲜活感和作者审视生活的深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