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不老的人生行吟——周本立新诗印象(刘鹏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4日09:52 来源:光明日报 刘鹏艳

  读周本立的第一本诗集《山水行吟》,发现诗人的歌咏和思考厚而重,罕有轻松闲适的意趣。《山水行吟》既是诗人创作道路上的起点,也为诗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系统隐喻,他的《丈量大地》和《绿叶红椿》正是这种“厚而重”的行吟延续。略为不同的是,这种“不断地走、不断地看、不断地想,既走着地理的路,也走着时代的路”的行吟,饱含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现实感,显示了诗人日益纯熟的作品风貌。

  20世纪70年代初,周本立中文系毕业,却“误入”经济工作领域,数十年来一心扑在各种项目、数字、指标和结构上。偶尔的诗兴和诗情于他而言,反倒成了“不务正业”。直至步入人生的黄昏,他才开始潜心于写作,当人们以实用的、世俗的眼光打量诗歌时,周本立却把缪斯奉为神祇。诗人一开始就为自己的作品定下了朴实明快的基调,他以广泛的社会生活为材料、以“最大公约数”的人民大众为标尺裁度诗歌,于平凡民生的描摹歌咏中彰显出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他的作品延续着诗人对创作的朴素理解,那些闪耀着生活之光和理想之光的诗作,正是诗人在心路上行吟的坚实履痕。

  如果说诗人在《山水行吟》中的情感抒写,还隐含着某种对产权价值和经济增长点的职业本能的话,那么这种对经济工作的敏感度在《绿叶红椿》中则大大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这种从昂扬到沉郁的转变,并不代表诗人放弃了他诗作中朴素明朗的基调,相反它在某种坚守中增殖了作品的意义。“守护一座座青山/以山的坚定/守护一方方湿地/以水的柔情”,在诗集《绿叶红椿》中,诗人以一首《守护》开宗明义,用浸染生命的文字护佑全人类,简洁晓畅而又情感深沉,显示出立足现实的境界和关怀人生的情怀。《伦敦眼》《故乡里》《河姆渡遗址》《赤道纪念碑》等篇什,是诗人游历天下时的思想行吟,这些作品既注意捕捉和描绘具体感性的诗歌形象,又不忘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朴素深沉的哲理。“我站在初始子午线上/左脚踩着东半球/右脚踩着西半球/时间在脚下摇晃”,诗人在《格林尼治时间》中以多种维度“称量”“时间的成色”,其思考具有历史的延展性,又富有现实的针对性,甚至还具有哲学般的广泛包容性,体现了历史的复杂及其自身的强大活力。《故乡风物志》虽是一组清新的小诗,却承载了诗人对故乡的一份沉甸甸的情感,纺车、水车、风车、石臼、镰刀等农村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具,在诗中凝缩为一个个亲切温暖的生命符码,诗人抚今追昔,以自然的节奏和冲淡平实的语言构筑了一幅宁静悠远的人生图景。

  进入自觉探索时期的诗人视野更为开阔,不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关注人的本质与生存处境,往往通过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抵达某种丰富和深沉。在诗人的笔下,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是一种严峻的生存考验。诗人在《留下这几棵老树》中写道:“很小的时候 树也很小/城市离得很远/但天空很亮 很洁净/树 以勇于承担的性格/把我们拉得很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得诗人把个人的悲喜与对现实的感知结合起来,不断寻求价值和呼唤文明。《守护》《漂绿》《留下这几棵老树》《江豚的忧伤》等篇什,均是诗人对生态问题的沉痛反思,体现出生命思考、人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融合。在诗人看来,“绿叶红椿”不仅是一种生动的审美意象,而且是一种和谐的生态理想。诗人对自然的偏爱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悲悯情怀下的深切渴求、反思、寻觅与呼唤,诗歌的意义旨归呈现出动人的生命之光。

  (作者单位:清明杂志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