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心仪托马斯·曼(施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0日10:30 来源:北京日报 施亮

  最近,我又深入研读了德国经典大师托马斯·曼的三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和《浮士德博士》,还仔细阅读了一遍《托马斯·曼散文选》,记下大量的读书笔记,不禁为这位文学大师深邃的哲理洞见和华美精巧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一位学者说,19世纪德国的哲学、戏剧、音乐、诗歌等领域群星璀璨,佳作频出,唯独德国小说对外依然无法与英法俄媲美,在国内亦落后于其它文学领域。席勒甚至讽刺小说家是“诗人的庶出兄弟” 。但是,最终是托马斯·曼这一代作家带领德国小说走向了世界。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年轻时代的成名作,也是他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此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有人称它是德国式的《红楼梦》。它描写了一个商业望族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一次又一次生意场上的失败,一桩又一桩错误的婚姻,还有继承人的羸病早夭,他们那精致文化造成的玄虚心态,以及命运的种种嘲弄,最后导致了这个城市贵族家庭的衰败。托马斯·曼曾经写道:“一个古老的家族,它太疲惫、太高贵,它无所作为,无以面对生活,它行将就木。它的遗言化为艺术的鸣响,化为缕缕琴声,琴声浸透着临终者清醒的悲哀……”这部作品带有某种自传色彩,实际上就取材于他本人的家谱与地方志。托马斯·曼于1875年出生在德国北部商业城镇吕贝克的一个世袭商人贵族家庭,父亲是经营谷物的能干商人,母亲是巴西大庄园主的女儿,酷爱音乐。托马斯·曼及兄弟亨利希·曼颇受母亲的艺术气质的影响。其父病逝后,家族的商号就随之倒闭。这对托马斯·曼的思想发展形成具有刺激作用,他看到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趋势,家族的悲剧不过是德国市民社会衰败的象征,所以,他后来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市民阶级的心灵史。”

  1929年11月,瑞典文学院宣布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强调其获奖原因是写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但是,更多研究托马斯·曼作品的学者们都认为,他当时已出版的另一部杰作《魔山》则更是文学创作的新艺术高峰。《布登勃洛克一家》写的是家族兴衰史,而《魔山》则是写了德意志文化史。《魔山》描写了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肺病疗养院的七年经历,展示了疗养院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荷兰种植园主、天主教教士等人,着重反映了他们形形色色病态的精神概貌,其实也是20世纪初整个欧洲的思想概观。此书已经显示出现代主义的理性小说特色,原来自然主义的写实描写,已经让位于大量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思想内容极为深邃广阔,仿佛是一锅文学大杂烩,常常让读者们困惑不已。

  托马斯·曼有三位精神导师: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这三人对他的世界观、历史观和艺术观有着极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瓦格纳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入,给他以跨界艺术的启蒙,使托马斯·曼以后的小说结构浸透了音乐艺术的表达手法。1933年是瓦格纳逝世50周年,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发表了题为《苦难而伟大的理查德·瓦格纳》的纪念演说,反对人们歪曲及滥用瓦格纳的民族主义,呼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个演讲遭到了亲纳粹的几十位文化名人以公开信形式的攻击。随后,他带着讲稿赴比利时、法国、荷兰做巡回演讲,就接到了不宜回国的警告。托马斯·曼在流亡生活的前两年还心存幻想,选择了观望与沉默。1936年德国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德国国籍,波恩大学取消其荣誉博士资格,托马斯·曼立刻奋起反击,发表了致波恩大学哲学系主任的公开信,彻底与纳粹德国政府决裂,同年加入了捷克国籍。从此,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了一批流亡海外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托马斯·曼有一句名言:“我在哪儿,德国文化就在哪儿。”他在流亡期间完成了《约瑟夫和他的兄弟》四部曲,这是取材《圣经》传说为题材的小说,以后又创作出《绿蒂在魏玛》的长篇小说,描写老年歌德与旧恋人于1816年在魏玛会面的故事,作品借主人公歌德之口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及民族性做出深刻分析。而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则是托马斯·曼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位朋友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平”,故事内容描写一位天才作曲家阿德里安,他从小勤奋学习,曾经短暂学过神学,但很快又迷恋上音乐,可他不甘于仅用传统音乐的表达方法,于是与魔鬼订约,使其能够得到创作灵感。作曲家阿德里安因此创作力蓬勃喷发。可魔鬼禁绝其爱情与人间幸福,使其作品充满了彻底的怀疑与绝望情绪,虽然他完成多部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但他的精神也出现危机,最后完成了《浮士德博士哀歌》后,阿德里安猛然悔悟,对朋友们进行忏悔,悔恨自己片面追求形式,抛弃了宝贵的人性,与魔鬼结盟。阿德里安最后经历了十年的疯癫折磨,在痴呆中去世。这部作品充满了阴郁压抑的神秘气氛,在误入颓废歧途的作曲家传记里又糅入传统的浮士德故事,且将神秘的魔鬼常闪现人物场景中,充分使用了象征与蒙太奇艺术手法,具有洞见性地指出西方文化“荒原性”的可能。“放纵的幸福,非理性的痛苦”,过分追求唯美快感,以致精神堕落,由揭示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悲剧,象征到整个民族悲剧的内在精神联系。

  托马斯·曼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与许多艺术家一样具有双重甚至多重人格,但他孜孜以求追求真理,虽然一生历经坎坷而终不悔。他的敏锐和多角度的思维观察方式,精美又斑斓缤纷的艺术魅力,朦胧又博大精深的文学风格,使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奇妙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