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首善之区的答案——《“全国作家看和平”散文集》跋(秦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9日14:27 来源:天津日报 秦 岭

  在津门,这全然是一个文学的甲午之年。当渤海湾的秋风把五大道、劝业场、小白楼一带的梧桐树、白蜡树,点染成一片金色的时候,“全国作家看和平”活动的文学风景,像一艘满载收获的航船,灿灿地,泊在了海河之畔。

  一本聚焦了全国各地作家的目光、蓄足了万千读者的热情、充满了津门父老期待的温度之书——《首善之区——“全国作家看和平”散文集》,就这样在天津的城中之城——和平,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此刻,文学秋景中的海河,像一串含蓄的省略号,意犹未尽,蜿蜒东流;华北大地的地标性建筑——津塔,像一个高耸入云的感叹号,一览众山,俯瞰苍生。文学和平的样貌,意象袅袅,层次清晰,字里行间洋溢着审美的张力、情感的意味和诗性的风情。古朴,且时尚;洋气,且民族;大美,且本真。它同时似乎又超越了文学,辐射到所有的艺术领空,像工笔或写意,绘画的那种;像节奏或旋律,音乐的那种;像飞翔或旋转,舞蹈的那种……

  酝酿于2013年的津门之旅,起航于2014年月季绽放的5月。月季是天津的市花,花香从睦南花园、中心花园荡漾开去,一种文学的激情,油然而生。由天津市和平区区委宣传部、和平区文联、天津日报社共同发起的这次活动,每一个花瓣儿的气息和质地,都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在第一时间聚拢了人们的目光。从渤海湾那边过来的海风,衣袂飘飘地拥吻着5月10日的那个早晨,来自二十多个省市以及天津本土作家一百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一长串作家的名字,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多个时代,以及作家地理身份的图谱,三〇后、四〇后、八〇后,北京、上海、广东、河北、甘肃,美国、加拿大……既有《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诗刊》、《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中国武警》等名刊大报,也有出版社的新老“掌门人”,更有将军、公务员、教师、医生、工人……

  一边是东道主,一边是众宾客。因为和平,每一次目光的对视,都充满了钩沉与怀恋的情愫、回首与展望的意味。随团采风的《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记者说:“9.98平方公里的土地,真的不大,但它却是一本书。”我完全理解此话的含义。这本“书”与即将付梓的书,不是同一部,又是同一部。

  在我看来,灵感是迸发出来的,激情是碰撞出来的,情怀是酝酿出来的,文字是编织出来的。走进九国租界区鳞次栉比的欧式风貌建筑群,走过从历史隧道里穿越而来的近代史和重大历史事件,走入中国民族商业品牌与现代服务业的万花筒,有位作家即兴编起了天津快板:“哎,竹板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说,说一说咱天津卫……”短短三个月,来自国内外的八百多篇“和平印象”,像一只只洁白的鸽子,栖息到了和平的枝头。在作家们笔下,和平包罗万象,和平厚重深邃,和平博大精深。我们同时也在《作家文摘》、《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十多种报刊上,分享了作家们采风的成果。仅《天津日报》开设的“全国作家看和平”专栏,就集中展示了近30篇作品。和平,既是现实的和平,也是艺术的和平。

  “每次来天津,都有不同的感受。”原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某部副司令员、作家刘庆贵这样说。将军的话,许多人感同身受。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专家和编辑们的难度,是要在八百多种“印象”中,采撷其中的八分之一,荟萃成书。全体工作人员仿佛艰难跋涉在开满山花儿的崇山峻岭之中,每一束花儿绽放的和平表情,都是那么仪态万方,风姿绰约,谁也不忍轻易弃之、丢之、绕之。近年来,我们曾编辑出版过“津塔文丛”文学系列、“和平印象”书画系列等十多种丛书,而《首善之区——“全国作家看和平”散文集》的分娩,是挑战,也是考验。大浪淘沙,最忌泥沙俱下。由于部分作家的创作主旨与前人趋同、展示对象与区域文化游离、表现手法与散文要义尚存距离,创作体裁与要求相悖,取舍难易,可想而知。第一次,我们感到了审读经验的短板,编辑理念的局限和取舍智慧的捉襟见肘。我们不得不严格执行了初审、复审、综合评审、终审四审制度。在终审环节,我们采取筹办方回避制度,由“和平艺术考评专家团”集体把脉取舍,这些由鲁迅文学院、天津市作协、天津市社科院、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组,坚持“纵向比较,横向把握,整体评估,多轮淘汰”原则,最终确定了87篇入选作品。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文学的纯粹、原则与精神靠拢,避免“面子”、“人情”的缠裹。尽管如此,由于我们能力的局限,难免遗珠,入选作品也未必能够全面呈现一方水土的面貌。蒋子龙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表现一个地方,突出写意,比面面俱到要好。”写意,让我们的取舍,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海河上,船来船往,渔歌两岸。

  所谓如履薄冰,是因为我们在携手趟过作家们的心血之河;所谓高山仰止,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津塔一样的精神高地。当散发着墨香的文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那种独一无二的气息里,无疑渗透了宾主双方乃至社会各界的期待、心血和劳动。在这里说感谢,难免显得矫情,我们唯有在这本书的承包地里,让稻谷飘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