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青年作家与“新底层”(李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7日09: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壮

  在今天,再把“青年作家”跟“青春书写”绑定在一起已经变成了一种太过狭隘的行为。那些将青春成功地转换为批量复制的商业符号,争议巨大,大抵已与文学无关。继续在纯文学领域滚打鏖战的“70后”、“80后”们,各自试图洗脱“经验书写”的原罪,日夜不停地去找寻新的牧场和视野。于是,“底层”在近年来成为了青年作家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北漂青年、打工妹、社会边缘之处游移不定的小人物……

  这些来自底层的经验和面孔,让读者眼亮,让作者心安,也让批评家们满意。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论断终于依次飞临了青年作者的头顶: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介入现实……仿佛文学圣殿的新期工程拓建完毕,在那些固有话语的神龛之中,年轻的写作者们也终于能够排座归位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远非这么简单。当新一代的写作者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诸多经典性的命题发生撞击,所产生的火花必然携带着自身独特的形态。在这批年轻作家笔下,“底层书写”的立足之基似乎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底层”在他们这里已经不再是社会、政治、历史层面的存在。他们更加关注的,似乎是其独特的文化意味:对日常秩序的偏离、对传统价值的叛逆、都市荒漠中的人性畸变、现代性语境下欲望的唤醒及再压抑。于是,一切不再局限在社会学、政治学中的底层,而是真正成为了个体的底层、暧昧的底层、充满悖论的底层、去价值化的底层。在这一点上,青年写作者们的尝试极其可贵:他们的文学书写带着个体体验的动能,突破了堆积如山的旧文本在历史、社会、国家伦理层面形成的强大阻力,使那些人物和故事从宏大叙事的惯性轨道中挣脱出来。

  这是广义的底层,或者说,是一种“新底层”。就本质而言,它其实是现代都市语境下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年写作者笔下的底层人物具有迥然不同的身份:既有盗版碟小贩、妓女、打工妹,也有白领、杂志编辑甚至学校老师。他们身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与他人存在着无形的隔膜,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压力,在城市中难以找到认同,在精神上成为了本雅明笔下“人群中的人”、“游荡的人”。在他们笔下,“底层”不是政治经济学上的身份标签,而是都市语境中相似的精神体验。这背后是一代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自我想象和共同焦虑,就像近年来“屌丝文化”的兴盛:身份狂欢背后折射出时代普遍的精神困境。它牵涉到一种新型的文化想象,在这种独特的想象之中,青年作家笔下的“底层”真正摆脱了概念的狂热,而带有身体的痛感和生命的温度。

  与这种文化心理化的底层身份相对应的,是年轻作家对其作品的呈现方式。这种全新的底层叙事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身体的在场。身体、感官作为个体精神的外化,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表意空间。于是我们看到,衰弱不堪的神经与天空中的鸽哨之间构成了抗拒又吸引的悖谬式合奏(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生活巨大的孤独竟是从“气味”这一穴位涌溢而出(甫跃辉《动物园》),备受歧视的恋人在摩挲死者颅骨的病态举动中寻求某种超越性的精神慰藉(阿丁《美颅》)。同样,故事的完成也大都是个人化的:犯罪、死亡、事故或荒唐的误会成为了故事最常见的终结方式。于是,这些有关底层的故事往往就完结于这样的弥散状态之中:只有形式的完结,没有结论的给定。在此过程中,个体话语和现代感的情绪表达日趋完成。

  波格丹诺夫在论述安德烈耶夫时用过一个题目:“在墙与深渊之间”。这个表述其实也符合当今许多青年作家的写作。当时代像高墙一样使写作者陷入逼仄困惑的境地,他们便势必会向深渊找寻:那无尽的虚空会托起阵阵烈风,在与肉体的隐秘碰撞之中完成一次仪式般的能量交换。“底层”便是这样一道巨大的深渊,我们心中无尽的焦虑与不确定,都能在其中找到神秘的呼应。这是行路者与深渊之间达成的秘密契约;要完成它,不是依靠思想或理念,而只能依靠身体、感官、细节和难以复制的个人话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