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当你可以选择世界(张浩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5日10:15 来源:文学报 张浩文

  置身于海南岛这样一处远离政治纷扰和文化幻术的边陲之地,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反观内心,把幽深微妙的精神世界作为勘探和博弈的对象,而且把自己禅修的感悟幽思贡献出来与同道参证,那他就应该是真正的哲学家了。

  孔见就是这样的人。他新近的随笔集《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就是探求人之命运及我们如何在现世安身立命的哲思之书。这本书虽然是随笔集萃,谈论涉及的对象很多,但主题却近乎一致,都是关涉人的自我完善及人与世界存处之道的。孔见的思路与众不同,值得我们静心聆听。

  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描绘是再准确不过的。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所有人处在这个过山车般的剧烈变化中,都无法抑制住强烈的眩晕感,脱轨的危机和离心的焦虑迫在眉睫,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和体制。似乎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制度和他人的恶果,与自身毫无相干。

  可是孔见的看法不是这样。他不回避现实的污浊,同时又认为这种污浊源于我们自身。“当今之世,人们视野开阔,思潮纵横,辞令多多,到处都有批判的武器,在把自己藏进安全的掩体里之后,要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和他人的丑陋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在是太容易了。但转过身来,在夜深人静时省察自己潜意识深处隐秘的行为动机,并对自己的人生立场加以清理的人却实在太少了,而这恰恰是社会批判的资格准入,也是社会批判进入建设实践的前提。”孔见的见解切中时弊,我们很多人在批判社会时其实是从一己之私的立场出发的,这种私利本身就构成了社会之弊。体制不是空泛的,社会不是抽象的,它们是由无数个欲望生猛的鲜活个体推动和运转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人和社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或者陷入丛林社会,把一切人都当作敌人,与社会死磕到底;或者彻底绝望,完全放弃自我努力甚至弃绝生命。

  如何避免这种偏执,孔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路径。“中国文化有深厚的传统资源。儒家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而修身,是个人心性的修养,也是对个人立场的清理。人类最愚蠢、也是最聪明的支点就是挪不动的私人立场,倘若没有对这种立场的彻底清理,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公义的例外者,在各种堂堂皇皇的原则规范之上赋予自己特殊的豁免权。当众多个人都赋予自己特殊豁免权时,那些貌似庄严神圣的原则规范,在实践中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不过,作为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孔见,在强调延续传统士人“克己复礼”立场的同时,也对这种自我完善的修身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孔见认为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有梯度和主次之分的。“内圣”是人通过性命的修炼,不断提升自身精神境界,最终达到至善的境地。“外王”是整合各种社会关系,驾驭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层面建功立业。内学为本,外学为末,内学为体,外学为用,修身是起点,也是终点,“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修身的一种社会途径,也是人性修养成就的一种顺势延伸。这可能是孔见对儒家文化的一种理想化描述,其实在以往的历史中,自天子以至士人,差不多都把“外王”作为终极目标,“内圣”只不过是不得不为的手段而已。到了当下,人们几乎不需要“内圣”了,都直奔“外王”而去,为了富贵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权势可以出卖良心,修身管什么用?

  为了证明这种东方式的“立人”之术吾道不孤,博学的孔见还召来了西哲的援军。从注重个人德行修养的“哲王”柏拉图到德意志心学系列的尼采和海德格尔,他们哲思的空间都被孔见自由穿行。在这本随笔集中,最可见思辨色彩的无疑是 《虚无与根据———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在此文中,孔见概括了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精髓。在我看来,孔见是要告诉我们,形而上学之所以在欧洲哲学中根深蒂固,是因为人不可能生活在虚无之中,“在者”只有体现了“存在”才有意义,人只有实现了人的规定性才是真正的人。在这个层面上说,从希腊开始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确可以部分地支持孔见的东方“自修”说。

  对孔见的“心学”路线,有些人未必认可,特别是在当下社会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群体冲突激烈的情况下,他极有可能遭受误解。不过,假如我们不想抱怨这个很不完美的社会(也根本没有所谓完美社会),或者,我们想要这个社会从根子上好起来,自我修持不失为一种深度的救赎方案。丰子恺先生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孔见/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