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折桂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作家第一时间成了国内各大媒体争相瞩目的焦点。你可以从他的代表作《暗店街》看起,但你很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那么,我们不妨以他的另一本小说《缓刑》,来作为我们了解这位作家的入门书吧。
之所以说《缓刑》入门,是因为这本书涵盖了莫迪亚诺创作的许多关键词:秘密、探索、身份、历史、记忆、青春、迷惘,等等,读者可以从这本译成中文只有3万多字的作品中速成对莫迪亚诺的总体印象。并且,更重要的是,尽管莫迪亚诺的小说总是不同程度反映他的过往经历,但《缓刑》却是他所有作品中自传性最完整、情感最丰沛的一部,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一窥童年往事对作家创作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莫迪亚诺于1945年出生于巴黎西南郊一个富商家庭,同许多战后出生的人一样,他也是直到记事后才发现父母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莫迪亚诺的父亲作为犹太人,曾与法国沦陷时期的占领当局和盖世太保有过合作关系;莫迪亚诺的母亲是演员,同样也为德军效劳过。他们与纳粹过从甚密,固然有生存方面的需要,但对莫迪亚诺来说,至亲掩藏难为人言的秘密的认识(进而让他们变得陌生),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的。由是,对秘密的兴趣和迷恋,从此在他的作品上覆上一层侦探小说的外壳,而逃离和追寻的主题,则是其作品的内核。
《缓刑》没有直接涉及莫迪亚诺的父母,而是让他们作为路人成为小说的背景。这个背景同叙述者、10岁的帕托施的所见所闻,形成一道看似无关实则互为表里的联系。帕托施的父母,经常缺席孩子的生活,孩子的起居则托付给他们的好友、神秘的三人组来照顾。他们居住在巴黎市郊一栋乡野风景环绕的别墅内,身份不明、行事暧昧、出入无常,但他们对帕托施无不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因而小说最后,当得知他们干的是偷盗、走私和黑市的营生,并且从此销声匿迹(实际上是锒铛入狱)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与帕托施一样的悲怆和遗憾。
这本小说的神秘特质,不仅在于人人暗藏不可言说的秘密,以及主人公探秘的无助与落败,还在于记忆在千回百转之后的褪色、黯淡,乃至彻底遗失。而莫迪亚诺赋予书中主人公的非凡勇气,就是以某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方式来对抗这种遗忘,尽管其结局大多是无果甚至失败的。不少评论家评价莫迪亚诺的创作深得普鲁斯特的精髓,就在于他大大发掘和深化了“小马德莱娜蛋糕”的含义。书中有一个堪比这块神奇蛋糕的东西:鳄鱼皮香烟盒。成年之后帕托施感叹世事无常,而这个香烟盒恰恰是他“生活中一个我不能对任何人说的阶段的唯一证明,而我有时心想我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阶段”。
经由这个香烟盒,我们得知此物系帕托施10岁时三人组中的“小埃莱娜”赠给他的礼物;我们也知道了帕托施对自己辍学百般保密的缘由:他在17岁时为了让这个香烟盒免受富家子弟的觊觎而故意违反校规;在帕托施25岁时,我们又同他一样被告知,这个香烟盒是某次盗窃案中的赃物,而案犯中的不少人,“还干了些比这次盗窃更严重的事”……一个鳄鱼皮香烟盒,让包括叙述者帕托施在内的很多人的秘密浮上水面(是的,帕托施同样向我们隐瞒了很多事)。不仅如此,它还串起了这本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小说的叙述脉络。通过一事牵一事的写法,莫迪亚诺将记忆的闪回、嵌套、定格与拼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他从未想要向我们彻底摊牌和交底。
原因就在于,莫迪亚诺对他笔下的这些或黑或灰的人物,充满了感情,因为这些人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缓刑》这个书名最好不过地表明了作者的复杂心态,他要尽量将真相延宕到最后一刻。小说写到,许多年后作为菜鸟作家的帕托施与当年别墅里的老朋友让·D重逢。因为让·D女友在场,两个朋友无法深谈,但真正的原因是,“这位姑娘待在屋里真好,否则,让·D和我,我们会说话的。这样沉默并不容易,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得出来。只要一开口说话,我们就会像被击中要害倒下的射击场木偶那样……”是的,当年的朋友们入狱的入狱,远走的远走,叙述者也失去了弟弟,什么都不再剩下。因而,什么也都不必再说出来了。
所以,莫迪亚诺让沉默久久延宕,直到让·D以一句“这里有一派美景……这真是蓝色海岸”漂亮作结,干脆利索地避免了感伤和尴尬。而莫迪亚诺在小说最后将镜头定格在这样一幅画面——别墅人去楼空,警察四处设岗,而叙述者和弟弟,“我们一边装作在花园里玩耍,一边等着有人来接我们”——摆明了他对真相的彻底无视:是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时光又回到那个永恒的童年岁月,而一切又将如前那样继续下去。
平心而论,莫迪亚诺小说中那么多解不开的谜,与其说它们出自诸多客观原因(地址搬迁、材料遗失、人员下落不明、记忆支离破碎,等等),毋宁说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作家的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错儿,莫迪亚诺想要揭穿它,又害怕揭穿它,因为害怕的背后,是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