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石头里开发能源(涂启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14:18 来源:羊城晚报 涂启智

  石油个体户、企业家,还有无可救药的梦想家们,靠着近乎偏执的创业精神和技术创新,挑战美国地下的页岩和其他种类的岩石,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压裂”技术方面的先锋,为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一场新能源技术革命——页岩革命。2013年夏天,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是亚洲地区的1/3,是欧洲的一半还不到……《华尔街日报》资深专栏作家格雷戈里·祖克曼在《页岩革命》(艾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对美国几个能源个体户为美利坚国家摆脱能源危机并且造福人民予以了褒扬。

  乔治·米切尔的团队花了整整17年艰苦年头,才从页岩里打出天然气,哈罗德·哈姆和他的手下也是奋斗数十年,于2007年之后才在巴肯地区打出石油……乔治·米切尔可谓叛逆到近乎迂执的典范人物,其成功秘诀是“付诸行动”。这或许源于他通过行动改变处境的年少经历。他在上大学时常常囊中羞涩,连学费都交不起,于是向同学们兜售糖果。后来又兜售镀金信纸给那些害相思病的大一学生,毕业那年,他每月赚300美元。也或许源于他继承其父亲狂热追梦的遗传基因:某年某月某一天,迈克·米切尔(乔治·米切尔之父)翻看一份希腊文报纸,看到一位叫卡蒂娜·埃莱夫特里乌的美女要去坦帕市跟她姐姐住,被她的美貌所打动,从报纸剪下那条新闻,塞在上衣口袋里。两年之后,他存够了火车票钱,就前往坦帕去,在希腊移民社区找到那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精诚所至,让美女解除与当地男子的婚约,跟他投奔加尔维斯顿……书中穿插很多近乎传奇的真实故事,为新能源亿万富豪的“疯狂举动”何以能够成功作了生动注脚。

  作者的思考不仅透露爱国精神也颇具“国际情怀”:为什么这些无名的能源公司能够开发出可以使能源产量飙升的技术,即使是在专家们异口同声地嘲讽美国再也不会取得显著的技术进步时?为什么这种现象只发生在美国,而非中国、俄罗斯或其他国家?这些国家不都宣称它们也有很多类似的岩石,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吗?这既是“美国之问”,亦是“世界之问”,更是“钱学森之问”。这些私营业主的共同特质是:不安分、不服输、心无旁骛、勇往直前,这其实也是美利坚的民族素质,跟美国教育因材施教与社会崇尚人格独立息息相关。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敢于冒险的人物?因为教育仍在以分数崇拜扼杀许多少年的天性,而社会仍在以说话“合辙押韵”与行为循规蹈矩束缚心灵。时时统一思想,处处跟上级保持一致,虽然方便管理,但是人的个性、才情以及进取欲望也在这大一统中消失殆尽,很多人于随波逐流中混天度日,谈何执着、冒险、创新与追梦?

  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何是几个个体户率先掀起页岩革命,而不是各大石油、天然气巨头公司?我的理解是,集体化的运作可以凝聚力量,却也因为强调步调一致而使个体个性弱化,人们过于依赖集体而丧失进取的豪情壮志。

  我们始终缺乏真正的叛逆人物,即便是有,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叛逆。社会批判精神的土壤还很贫瘠,若在人群中讲国家不好,轻则被指责为只见阴暗不见光明,重则会被质疑为动机不纯、思想意识不端正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永远只能纸上谈兵。而美利坚则不然,批判触角覆盖延伸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边边角角,正如哈罗德·哈姆所言:“事情并非不可为,这正是生活在一个自由国家、可以自由做梦和创业的美妙之处。”怀疑批判的土壤开放出了繁荣富强的花朵。

  观念的水位变化依靠社会的渐进式改良,而美国的页岩革命还是可以给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以非常有价值的启示。目前中国虽然天然气进口占总消费比例很小,但石油大量依赖进口,从可持续发展着眼,我们始终要解决新能源开采问题。全世界目前拥有6600万亿立方英尺的可开采页岩气,其中873万亿立方英尺在美国,中国的可开采量约为1275万亿立方英尺,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5。在页岩开采方面,我们不仅要向美国学技术学管理,更要学习美国人的追梦精神;而如何保证公民个体主动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仍是重大而迫切的社会课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