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难道人生无再少——读《1980我们这一届》(乔宗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10:33 来源:北京日报 乔宗玉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那一批大学生属于“精英一代”,他们多数为“60后”,童年时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熟读毛主席诗词、鲁迅杂文,富有战斗精神和反叛精神;中学赶上恢复“高考”;上大学,教师中尚有民国遗留人物,给予他们传统文化滋养,同时西方现代派各种思潮涌入,使他们受到民主、平等、人权的观念洗礼,思想相对开明。又由于90年代经济浪潮的冲击,整个社会价值观颠覆,他们身上某种宿命的“孱弱”基因,令他们显现出虚无、戏谑的一面,玩世不恭,这也是这一代人的短处。

  “8011”,1984,1994……2014,《1980我们这一届》(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里那群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天之骄子”们,如果从入学时算起,他们认识已经34年,迄今整整告别复旦校园30年。弹指一挥间,白驹过隙,白云苍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红巾翠袖”不见,谁人能“揾英雄泪”?

  复旦大学中文系“8011”班每个同学的故事,其实也代表了他们那个年代大学生的命运足迹——国家分配、单位器重,赶上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福利,或者出国“洋插队”……不论今天的他们是否成名成家,是否身居高位,是否如现在高校毕业时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成为“百万富翁”,他们都有一段纯洁、浪漫的复旦校园记忆,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弥足珍贵,值得一生回味。

  我拿到《1980我们这一届》这本书时,首先被封面折页上“八〇一一梦”几个字的书法吸引,青春充满梦想,没有谁的青春是一塌糊涂、污渍斑斑的。一组“8011”班自毕业起,历年聚会合影,让人们感受到光阴荏苒,他们从少年到中年,“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

  抛开“8011”班每个同学毕业后的社会身份,从《1980我们这一届》这本书所录文章的文学性来看,刘中军《伸向远方的小路》、夏辉映《棋缘》、徐锦江《三十年的大戏》等数篇的文笔、选材、角度比较新颖独特。

  《伸向远方的小路》,全文恰似一首散文诗,文笔流畅,情怀浪漫,诗情画意,文字富有音韵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由校园外的“小路”着眼,展现一个北方农村少年来到江南、来到复旦后,感受海派和风熏陶的心路历程。家乡的山路与沪上梧桐叶铺盖的马路,江南田野四季常绿与故乡胶东风光的差异……因为那“泥土的气息”,少年分外爱走在这“小路”,时而思考人生,时而想念故土。

  最美的,是这一段:“甚至有时会走出去很远很远,差一点就走到海边码头,隐隐约约会看到渔船上桅杆,听到轮船的汽笛声……”我的脑海,已然浮现美丽的海滨景致以及少年对未来充满理想的纯真目光!接着,刘中军写道:“等赶回来食堂已经关门了,只好凑合着吃点东西,或者在校门口用粮票换几个茶叶蛋充饥。”寥寥数语,生活气息扑鼻,“茶叶蛋”,多么让我这个也曾在上海念过四年大学的人怀念,那是我们戏剧文学系学生夜里写作时常用以“充饥”的食粮。

  复旦的校外小路,让刘中军养成“走路思考的习惯”,这习惯,伴随着他日后“走过青藏高原,走过沙漠绿洲……”,爱琴海、莫斯科、塞纳河、阿尔卑斯山、黄石公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人生有起有落,“无论多么曲折,无论多么艰难,即使浑身伤痕累累,一瘸一拐,也要往前走,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句话,深刻而励志。作为晚辈的我,读来受益匪浅,就像我近年也常对自己说,不能捱过的难关也得过,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必须承受的磨砺。《伸向远方的小路》结尾写道:“走过去回头思量,烦恼总是抖落在地上,希望一直在前方”,这种乐观、开阔的情怀,正是“60后”健朗、坚强的一面,给予了后辈满满的“正能量”。

  “难道人生无再少?”虽然“60后”总爱说自己“老了”,说“怀旧”就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可我总觉得这不过是暂时“歇一歇”。人生的风景变幻无穷,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常才是世事的本质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