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何难再出《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时代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10: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姜潇

  ◎ 新华社记者 姜潇

  1978年1月,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轫之作,曾对思想解放运动和科学春天的到来产生巨大的推动。

  今年是作家徐迟诞辰一百周年,在日前召开的纪念会上,多位报告文学作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忧思:报告文学创作日益丰富多样,为何却难再出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时代力作?网络信息时代,报告文学能否继续发挥其记录国家时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文学之树的坚实枝干,报告文学未来发展之路该向何方?

  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的报告文学曾呈现出大气候。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告诉记者,中国虽不是报告文学的发明国,但报告文学却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记录国家时代发展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但今天却难再有一部作品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产生轰动效果。更有人提出,经济大潮下,“命题作文”“广告文学”的产生,让报告文学难以再有启人心智的功能和阅读收获。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报告文学的主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顾问田珍颖认为,一些创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所下降,难免使作品质量产生滑坡。如果文学一味向金钱和功利屈服,这样的作品一定是粗制滥造或带着硬伤的。它们可能还正游走在研讨会上,依靠一些廉价评奖的簇拥,获得金榜题名。但当文学为功利写作,就不再是真正的文学了。

  “报告文学写作是一件苦差事。”2014年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获奖作家黄传会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报告文学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劳动。“为写《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冬天凌晨三四点,我曾穿着军大衣和农民一起推车体验进菜、卖菜的过程;曾邀进城务工青年在肯德基里畅聊一个下午……我先后接触了大量各行业的进城务工者,从构思到落笔,1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创作。没有实实在在的调研和采访,单靠凭空想象,是很难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报告文学的。”

  何建明指出,当前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主要面临三个紧迫问题:一是创作队伍青黄不接,40岁以下的年轻作家寥寥无几;二是直面现实的批判性报告文学少之又少,现实批判性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失去这一战斗性功能,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也就不那么强壮了。

  此外,“忠于现实”与“艺术表现力”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精神本质,而从目前的创作来看,报告文学的概念却越来越模糊。何建明说,一方面,直白乏味的叙述,只能算是粗浅的新闻报道;而另一方面,过于注重艺术加工,而违背“真人真事”的基本原则,这种作品根本不是报告文学,只能算是小说。可惜的是,这两类“不合格”作品却充斥着现在的报告文学创作中。

  田珍颖认为,新媒体时代,文学不该为题材而“圈地”写作。如果一个作家耐不住寂寞,单是从互联网上抄来资料“快捷写作”,和科技时代的媒体争风光,势必不能坚守我们的文学阵地。

  “这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大量丰富的题材值得我们去书写,只是还没有精彩的文章与之匹配。”何建明最后说,“时代背景不同,也许今天我用10部、20部作品都无法超越《哥德巴赫猜想》,但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于今天的报告文学作家而言,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