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go!再不旅行就老了(何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0日13:34 来源:海南日报 何晶

小鹏 著 中信出版社 2011年7月

叶孝忠 易晓春 胡圳 毛燕鸿 著 三联书店
过子鹰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孙东纯 著 中信出版社
蔻蔻梁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刘小顺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陈丹燕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陈丹燕 著

 

这个年代,每天都在出行,旅游好时节,各种各样的旅行书都在告诉你:再不旅行就老了。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旅行书,到底有哪些是值得一看的?是选择间隔 年式的游记来过过瘾,还是看人家如何用3000美金环游世界?是看《背包十年》这样的穷游故事,还是选择《孤独星球》这样的指南为下次出行做功课?在旅游 成为时髦话题的今天,没出去玩一趟拍拍照再晒上朋友圈似乎就成了人生“卢瑟”,从《背包十年》到《迟到的间隔年》再到《猫力乱步》,到底是哪些旅行书让你 在旅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的故事

不管你是不是资深驴友,对《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有数据统计显示,这个全世界背包客无人不晓的私人旅行指 南系列丛书,目前已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了超过600个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指南,每年的销售数量占到所有英语旅行指南销售额的四分之 一,Lonely Planet出版社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商。不少驴友将Lonely Planet视为背包客的“圣经”,而这大概 是42年前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妇创办这一品牌时没有料想到的。

1970年,托尼·惠勒带着他刚结婚的妻子,开着一辆破车,花了一年时间横穿欧亚大陆。到达澳大利亚后,很多想要自助游的朋友不断询问他们关于此行的各 种问题,因此他们出了一本旅行手册《便宜走亚洲》,这本书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也成了《Lonely Planet》的第一本指南书。1972年,这对 英国夫妇在澳大利亚创立Lonely Planet出版公司。

虽然《Lonely Planet》的作者最开始只是惠勒夫妇,但直至今天,共有超过350位作者为这套丛书写作。惠勒夫妇会为作者提供旅费、住宿费和 其他相关费用,同时拒绝其他的任何商业赞助。他们对作者的要求是精确、有趣,尽量全面,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景点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管是喜欢还是厌 恶。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介绍各种偏僻的地点、饭店、旅店等咨询,而这大概是最吸引背包客的亮点,Lonely Planet犹如一位向导,让人在异国他乡 也能够精准地找到目的地。不过,也由于从书中的一些书品出版的年代较早,有些已经关门结业的鸡毛小店可能早已不复存在,而图书印刷品又未能及时更新,出现 些许差漏也是在所难免。

2006年, 《Lonely Planet》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由三联书店出版。2012年8月,又在中国发行了杂志系列,由福建海峡书局出版有限公司引进,截止 2014年10月共出版了16本中国指南,45本国际指南。其中中国系列中文版包括《云南》、《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和重庆》、《陕西》、 《青海》、《甘肃和宁夏》、《丝绸之路》等。

穷游背包客“看上去很美”

如果说惠勒夫妇是背包客穷游族的“鼻祖”,小鹏则是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2001年他从南开大学毕业,辞去了固定工作,开始背包旅行。2001年到 2004年间,他先后背包走过了荷兰、英国、法国等十八个国家地区,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作品《我把欧洲塞进背包》。接下来的时间,他没有停下脚 步,继续行走于世界各地。2010年,背包十年的小鹏把这些年的经历用作品《背包十年》做了一次“总结”,而这本书成为至今畅销的旅行书。据这本书的编辑 李静媛介绍,到2014年4月,《背包十年》已经印刷了41次,总共销售了60多万本。《背包十年》不同于《Lonely Planet》,它并没有各种 攻略贴士,更多的在讲述非常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全书共有一百个故事,每个故事前的标题都非常感性,比如“找到一个回来的理由”、“实现爱的最好方式是回 家”、“在西贡看到上海的影子”等等。

不 过,话说回来,在旅行书泛滥的今天,类似《背包十年》这样的书非常多,而它之所以畅销多年,不得不说是赶上了好时候。有数据显示,到2009年前后,中国 出境游人数达到4765.63万人次,背包客的目的地也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几乎遍布全球。在当时还很流行的博客上,出现了不少旅行主题的“名博”,旅行达 人的称谓也随之出现了,而《背包十年》正好在这时候出版。坦白说,今天看来,《背包十年》类似于泛励志型鸡汤读物,属于看过一遍不会再翻、旅行时带上又没 什么用的图书。

而另一本旅行读物《迟到的 间隔年》则一度让“gap year”成为流行话题。“2006年12月1日,我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 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走出了中国。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 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 上,我遇到了我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我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孙东纯把他的故事写成了《迟到的 间隔年》,而这本书也让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了解什么是“间隔年”。

只是不无遗憾的是,在越来越多教你“不花钱”游遍全世界这样的旅行书的“教唆”下,“间隔年”已经慢慢变味了。《辞职去旅行》、《放下一切去旅行》、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这些旅行书所共同宣扬的是同一个逻辑:旅行万岁!似乎不旅行就是对不起年轻岁月,就会虚度此生。不过这类旅行书今年也已经不红 了,最畅销的是情侣牵手上路的故事。早前先是《我们始终牵手旅行》红爆图书市场,最近则是猫力、瘦肉的《猫力乱步》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羡慕嫉妒恨。不过, 摄影师咖小西近期在微博上发帖维权,说猫力和瘦肉的穷游贴中不少合影是由专业摄影师操刀,而在书籍再版过程中并没有支付版税,他们的穷游背后其实有不少赞 助和策划。看到这里,明眼人大概都会明白,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不工作光穷游的故事大约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旅行书不等于旅行文学

“每每在旅行中的时光,最能体会到孤独一人的滋味。可对我来说,这也是我最能感受到自己完整的存在的时刻。”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她的新作《我的旅行哲学 中》如是说。今年,独自行走了20年的陈丹燕以“旅行文学”为概念推出《陈丹燕·看透风景》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有《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两 本,预计该系列共13册,将在两年内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她说,“只是想看见外面的世界,亲眼看到、摸到书里所描写的世界。”

陈丹燕坦言她做这套旅行文学收到了《Lonely Planet》系列书籍的启发,除了文字,她还在书中放了很多照片,将影像和感受融为一体,甚至,这 些书里还会出现虚构人物,又或者是文学史、艺术史上那些著名“典故”。陈丹燕习惯在旅行结束两年后才开始写作,她认为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过滤。很难将 她的“旅行文学”和旅游指南相提并论,就好比人们不会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归在旅游书系中一样。虽然同是写旅行,这完全是两条不同的路子。或许这和写作 观念有关。陈丹燕说,作为一名作家去旅行,应当带着自己的职业身份,每个人对旅行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美食,有的是为了艳遇,有的是为了体验风土人 情,种种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她认为如今世面上的旅行书并不能称为“旅行文学”。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学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旅行书都叫做旅行文学,它 需要文学性的人物描写、细节支撑、广阔的背景,建立起文学形象,有纵深感,不然旅行与文学是不存在联系的。”

陈丹燕认为,普通旅行者写的是游记,而“旅行文学”是一种特殊文体,特点在于虚实相间。“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的一些作品,记录的是对新物种、新 大陆、新事物的发现,这是探险记录,不是文学。到了契诃夫的作品和后来欧美旅行文学的雏形出现后,这种文学样式才逐渐走向成熟,显著的标志是作者对笔下人 物的描写细腻、有情感,将人与事放在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去塑造,作品具有故事性,而不单纯地是对沿途风景的记录。旅行的片段是碎片化的,旅行文学作为一种 文体必须要有虚构的部分,需要有结构手法贯穿起来,同时挖掘旅行故事的意义。我认为,将旅途故事写成小说,应当尽可能保持真实性,但虚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当说,旅行文学这个品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国内市场所接受的就是游记、冒险故事。”。

从宽泛意义上来说,在陈丹燕的“旅行文学”书系之前,也有不少作家写过类似作品,它不是冒险故事,不是游记,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处在游记和随笔之 间,同时又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早期作品可以追溯到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近期作品可看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王安忆的《波特哈根海岸》等等。前 者是陈丹青在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旅行时的所见所思,后者则是王安忆在1987年到1997年这十年间数次旅德的经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