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七月”的诗——诗人杨东彪和他的“七月”(刘功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0日13:04 来源:人民日报 刘功业

  七月的风,带着乡野的芬芳,也带着淡淡的乡愁,掠过那些灵动的文字和诗行。

  七月,是诗人杨东彪喜欢用的笔名。现在,他又把七月,嵌入了这本诗集的名字。七月,就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带着独特的烙印,具有了一种深刻的美学意义。

  杨东彪从故乡走出来,行走在大地,面对着山川,与古今对话,与时光唱和。他用响亮、澄澈的声音,述说着心中隐秘的情感。他以朴素和纯真,歌吟着自然万物。

  写诗几十年的他,依然保持着那颗童心、爱心和诗心,总是澎湃着一团火,洋溢成一片海。胡适和艾青两位诗界先贤都主张诗要让人读得懂,力求把诗写得明白晓畅的观点,对他也有强烈的影响。他立志要在通俗与高雅之间走出一条诗路来。

  诗人是强大的。诗人又是弱小的。他说,“读书、写作是我的理想,但为了生存,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时候,杨东彪很恍惚自己的社会身份。他既要在纷杂的职场里谋生,应对竞争,追求效益;又渴望着以诗人之眼透视世事人生、大千世界的善恶美丑,以诗人之心,塑造一个纯净、和美的梦中之国,追寻到那个魂归何处的终极命题。他渴望成为“灵魂之鹰”,“想做一棵树,向阳光生长”,为自己寻到一个灵魂的栖息地。纯真爱情的缠绵曲折,沧海桑田的时空变换,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诗人情怀的起承转合,其中都隐藏着无限的奥秘,都值得用诗来赞美,来讴歌,来呈现。

  这本《七月·第三季》的第一辑:诗与笔记。每首诗后的寥寥数语,是写作笔记,也是甘苦存心的表白,又像自我点评或点睛。第二辑:诗和影像。是以诗专配摄影作品的形式。两者相得益彰,互为添彩,而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搭配。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我喜爱的。美诗,美图,怎么能不让你美目盼兮、唇齿留香呢?

  乡村尘土飞扬的小径,指尖相碰的惊喜,疲惫和眩晕的袭涌,温暖着困乏和寒意的夜空,这就是他的春天。他在《春天》一诗的写作笔记中说,人生无常,起起伏伏,关键是如何面对和面对的心境。写大海,写太阳,世间何止有成千上万种写法?杨东彪却说,“太阳带着火红的颜色/从海边醒来”(《夏天》)。一个“醒”字,就让这个海边的夏天灵动起来。夏天,不仅是孩子的童话,还是太阳的骄子。直白,有时也有一种欣赏的快感。他把春天和爱情联系起来,却把夏天和童年联系起来。而秋天,因为母亲清晰而有力量的心跳,想到保管父亲遗骨的那寸土地。他更把冬天,写出了英雄气概。“父亲把富有雄性的风衣/当作战袍/披在了我的肩上/我就有了做英雄的渴望。”

  诗,性真,但也求巧。《茶叶》之心态和世态,倒真值得好好品一品。杨东彪有好多以茶喻人的诗句,不乏精妙。“我仅有的时光/被车轮碾来轧去/碎成粉末/像袋泡茶的茶叶/浮在水面逃生”(《从头再来》)。

  爱情,是诗人躲不开的主题。在他的诗中,地铁,是“爱情停靠的列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和她(他)擦肩而过,可能是一次本该抓住的缘分”(《地铁恋歌》)。

  而《两种颜色》,是不是一首情诗?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做颜色的瞎子/在物色的世界里/把你忘得死死的”。不说铭记,而说忘记,难道不是情到极致的心态吗?多变的人生,为谁欢喜,为谁忧愁,又何尝不是两种颜色?

  杨东彪并不满足于风花雪月的诗作。《太阳焦灼地照着土地》就是比较受到好评的一首关注现实的诗。“太阳燃烧的声音/覆没在沸腾的人海中”“土地遥望着太阳/在抽搐中失色/太阳焦灼地照着土地。”诗人写的是酷暑炎热,太阳的焦灼,其实是大旱的土地上农民的一种焦灼。而他的目光更放开去,关注的不仅仅是乡野的土地,还有被炽热的太阳炙烤着的陷入现代化焦灼的都市。“一座座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让夏日的阳光变得更加刺目。”这无疑造成了一种新的光污染,同样导致生态灾难。“太阳总有一天将忍无可忍。”关注现实的诗人不免为之愤懑难平,却又无可奈何。诗人的感叹虽然无法改变什么,但发出声音,却是面对现实必须真诚举起的使命与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