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十月》召集评论家为青年作家创作把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6日13:3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金秋的《十月》,凝聚着不一样的收获。李亚、弋舟和阿袁,三位处于上升期的青年作家,孟繁华、贺绍俊、何向阳、王春林、杨庆祥、饶翔、陈思等青年评论家,以文学的名义聚集在一起。

  在贺绍俊的印象中,这样的聚会在20世纪80年代常有,而90年代以后,研讨会也出现了“经济学”,多是为已出版的图书或名家组织研讨,杂志社能够为尚不很知名的作家举行作品研讨会,几乎是绝无仅有。

  《十月》副主编宁肯看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老中青三代批评家在这里聚集,他们之间也构成了对话关系。对于同一部的作品50年代出生的孟繁华谈到历史和宏大叙事,谈到如何继承传统古典,谈到面对同样主题如何反映;而60年代出生的何向阳和王春林,则从技术化的角度点评作品,更关心小说的文本。王春林甚至用金庸小说南帝北丐的方式解读进入文本;而80后出生的批评家们则是多元的。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场,均从各自的角度评论,同时也构成了与50后批评家的对话关系。比如谈到阿袁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孟繁华认为是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丑恶,但在饶翔看来阿袁以反讽描写知识分子,非常可爱而且自然。宁肯说,这些不同角度的评论建立了文学的场。

  在谈到具体作品时,孟繁华认为,李亚的《武人列传》、《电影》有非常独特的叙事风格。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今天,我们对西方话语资源、讲述方式的理解、借鉴和吸纳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应该强调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回归文坛。弋舟的《所有路的尽头》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面对当下的困境,作品充满力量。而阿袁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变得无比猥琐卑微,没有担当。贺绍俊从作家主体给他的印象上分别阐述:“李亚像淘气者,弋舟是思想者,阿袁是智者;他们的叙述方式不同:李亚是情趣化的叙述,弋舟是戏剧化的叙述,而阿袁是日常化的叙述;他们写作姿态也不一样,李亚快乐,弋舟凝重,阿袁沉思;他们也有不同的典型情结,李亚有一种家乡情结,这种情节给他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文学想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弋舟有一种道德情结,他面对世界更多的是从中发现道德的问题和症结;阿袁有一种知识分子情结。”贺绍俊说,由此三者小说风格也不一样,李亚的小说有一种猴气,弋舟有一种典雅气,阿袁的文字有书香气。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三人的创作。他认为弋舟的小说语言不仅有诗性,更具穿透社会世相的能力,阿袁标志性的作品是表现学院知识分子,她对知识分子有真切的观察和体验,对其复杂的精神世界有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表达。而李亚小说是民间书写,70后的作家大多数已经不再讲述乡村故事,李亚是70后作家标志性的存在,是乡村意志的表达者和书写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注意到的是,很少有作家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上写好的原因在于,我们找不到典型的知识分子可供解剖和面对。“所有知识分子在阿袁笔下都是小市民,这恰恰揭示了时代的症候,但是,把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小聪明写得惟妙惟肖的同时,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小聪明,如果没有写出内在的绝望感,就不能算是写好了知识分子。如何直达时代内心的深处,需要有一个更锐利的东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