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昏得清纯 妖得老辣(乔宗玉)

——读《1980我们这一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3日10: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乔宗玉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那一批大学生属于“精英一代”,他们多数为“60后”,童年时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熟读毛泽东诗词、鲁迅杂文,富有战斗精神和反叛精神;中学时赶上恢复高考;大学时,教师中尚有民国遗留人物,给予他们传统文化滋养,同时西方现代派各种思潮涌入,使他们受到民主、平等、人权观念的洗礼,思想相对开明。90年代面对经济浪潮的冲击,他们身上某种宿命的“孱弱”基因,令他们显现出虚无、戏谑的一面,这也是这一代人的短处。

  由张安庆、杨植峰等主编的《1980我们这一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80级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这些散文或回首挥斥方遒的大学生活,或状写毕业30年来的奋斗与思考。全书从青涩、狂放的青春主题,再到步入社会后学子们或在机关当公务员、或做学问、或做媒体,乃至经商下海、出国移民等命运轨迹,从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30年改革开放在一代知识分子身上记录下的沧桑巨变。

  拿到《1980我们这一届》一书,我首先被封面折页上“八〇一一梦”几个字的书法所吸引,青春充满梦想,没有谁的青春是一塌糊涂、污渍斑斑的。“8011”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〇级的班级代码,“80”是指入学年份,“11”是中文系在复旦大学系科中的序号。“8011”全班93人,乡籍四处,所学杂驳,虽性情各异,皆忠厚笃志。

  “那时的我们,一袭青衿,大多清癯得像革命者。毕业分配时,约30人留在了上海,约30人去了北京,还有约30人分赴各地。倏忽30载,我们也逾天命之年。追忆似水年华,人之常情,也到时候了。不管母校愿意与否,我们决计重返复旦聚一聚。还要办一场晚会、出这样一本集子。聚会要分阶段享受过程,出书要按学号一个不少,晚会要学春晚秘而不宣,用心良苦,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很投入,说明都很看重。奋斗了30年,再一次渴望同学的情意。虽说是壮士白头、美人依旧,但我们仍想证明流水能西、金刚不坏。毕竟,就这个集体而言,这也许是最整齐、最完美的一次闪亮了。”同为“8011”班成员的蔡万麟在书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文字。

  书中,一组组自毕业起他们历年聚会的合影,让人们感受到光阴荏苒,他们从少年到中年,“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了白发”……不论今天的他们是否成名成家,是否身居高位,他们都有一段纯洁、浪漫的复旦校园记忆。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弥足珍贵,值得一生回味。

  抛开“8011”班每个同学毕业后的社会身份,从《1980我们这一届》这本书所录文章的文学性来看,刘中军《伸向远方的小路》、夏辉映《棋缘》、徐锦江《三十年的大戏》等数篇文章文笔流畅,选材、角度也都新颖独特。

  如《伸向远方的小路》全文恰似一首散文诗,诗情画意,文字富有音韵感。文章由校园外的“小路”着眼,展现一个北方农村少年来到江南、来到复旦后,感受海派和风熏陶的心路历程。家乡的山路与沪上梧桐叶铺盖的马路,江南田野四季常绿与故乡胶东风光的差异……因为那“泥土的气息”,少年分外爱走在这“小路”,时而思考人生,时而想念故土。当读到“甚至有时会走出去很远很远,差一点就走到海边码头,隐隐约约会看到渔船上桅杆,听到轮船的汽笛声……”时,我的脑海已然浮现美丽的海滨景致以及少年对未来充满理想的纯真目光。

  “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30年,也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30年。我们曾以昏庸自嘲,如今又升华为妖了。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其他一概不知,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昏得清纯,妖得老辣,从昏到妖,运脉一线。这便是我们的三十年吗?”蔡万麟在书序文尾这样写道。

  时至今日,虽然这些“60后”总爱说自己“老了”,已升华为“妖”,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980我们这一届》一书已由团结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