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说起大连话——写给六十岁的《海燕》(董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3日10:29 来源:人民日报 董 阳

  前一阵儿,收到了新一期《海燕》杂志,感觉它的精气神儿更旺盛了。它也许不是参天大树,但是根扎得更深,枝叶也更加茂密水灵了。尤其看到每期连载的“大连方言”专栏时,感觉更亲切。话题好,写得也特别地道。

  谈起大连话,我有很多话要说,它特别能反映大连人对自己的文学和文化认识的复杂性。

  以我个人为例。有个二十几年前的场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很清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从村办小学转学到镇上的中心小学,跟村小学比,中心小学真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专门的大型音乐教室,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位美丽高贵冷艳,从两只鞋跟到每一根头发都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女音乐老师,每次与她擦肩而过,都被她身上的香水味所陶醉,我就感觉时间凝固了,跟做梦一样。所以别人说的话可能都忘了,她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说:大连话是世界上最难听的话!

  说这话的时候,她侧坐在教室右前方的风琴旁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勾出了一道金边。如今,这位老师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但她说话时的那帧画面,她发自肺腑、痛心疾首的声音仍然无比清晰。

  你能想象这句话对一个小男孩的影响。

  我明显感到它发挥作用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每次给家里打完电话,再跟宿舍里舍友说话,就满嘴大连味儿。宿舍里有内蒙古牙克石人,有河南安阳人,还有北京人,后来还有南昌人,乌鲁木齐人和四川人,我感觉他们给家里打电话好像都不像我这样底气不足甚至有点偷偷摸摸的,打完了还要不住地脑补一下别人听我说大连话时的表情,脑门发烫,眼镜片上罩了一层尴尬的雾气。人看不清楚,话说不利索,脸红心跳,觉得自己笨拙、心虚。

  班上七十多人,全国各地的都有,互相都很好奇,经常会让你说说家乡话,每次我都推脱,说,没有环境,我说不出来。其实是不愿意去把自己脱光了放在聚光灯下,让奇怪的眼光一遍遍地虐。这毛病一直到现在还没完全解决,一想起当众讲大连话我就发怵。

  研究生一年级,我喜欢上学校里的一个女生,现在她是我的爱人,直到追她,我才知道,她是大连庄河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相识的那一学期基本没说过大连话!

  庄河话土,我经常会拿庄河话开我爱人的玩笑,她有时反唇相讥,有时候她也觉得庄河话土。这时候我就又安慰她说,当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庄河话保存了唐朝的古音!所以,庄河话很有文化!

  说实话,就连大连话也分三六九等,且不说庄河话,我们村的话跟金州城里和大连市里的口音就不一样,一个比一个洋气,一个比一个浪。我到北京后,还没大规模接触庄河话的时候,我们村里话基本就是垫底,遇上庄河话,我简直有点喜出望外,突然发现,我们村的话还不算最土的。

  在北京学习工作不短不长,也已经十三年了,我没有专门想过大连话的问题,这个问题却日日夜夜地伴随着我。加上,我爱人是大连人,我爸爸妈妈跟我住在一起,家庭语言基本是大连话,我的孩子,现在不到三岁,也会说大连话。有时候,孩子说句大连土话,我妈妈还会有点自责,我说,不用纠正,会说大连话挺好的。

  我不是骗她,我是真觉得不把家乡话说好,人就没了根。因为无论你在北京呆多久,你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北京人,忘了家乡话,你就再也不是大连人。你的表达,你的文字就会不伦不类,失去了对生活和世界最精妙的捕捉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你会跟整个世界隔着一层,会觉得缺乏归属感,失去亲密感。你不知道哪里是家。

  “普通话”是抽象的固定的,家乡话却是具体的鲜活的,它连着你的所有童年记忆,连着你的叔叔大爷、七大姑八大姨,连着你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你的那些所有细碎的过往,你的情感思想,甚至你的原初的生命力,都是用家乡话编码的,即使你平日里只说普通话,家乡话也还活在你的身体里,它只不过是暂时的休眠。它更有营养,更是你自己的。

  我们老说这个文化,那个文化,其实我们唯一能终身携带的,就是家乡话。即使你不喜欢它,你讨厌它,你以为你能甩掉它吗?错了,你不得不喜欢它,拥抱它,跟它厮混,跟它玩耍,发酵它,提炼它,这其实就是发酵你自己,提炼你自己。这不仅包括家乡话,还包括家乡的所有文化,这里的人和一草一木。

  湖南籍画家黄永玉今年九十岁,近几年来,他以每月两万字的速度撰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收获》杂志上发表,如今已经过百万字。那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黄永玉真有些点铁成金的本事,把所有的过往,哪怕是一根头发,一颗芝麻都写进了他的小说,酿出了一坛好酒。他说,他是在家乡的俗文化和家乡话里泡大的。我们去写湘西,当然可以,可是我们能写到骨子里吗?但是写大连,大连人至少敢夸个海口吧。说句唯心的话,虽然大连并不算文化名城,只要你了解它,你热爱它,你一定会发现它的好,你也才会说出它的好。

  《海燕》杂志创刊六十年了,跟我爸爸同龄,爸爸常跟我说,他小的时候就喜欢《海燕》,可以说,《海燕》是大连文学的天窗和精神绿地,它不但推出了一代代大连作家,发表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哺育了如我爸爸和我这样“沉默的大多数”,它无形的意义远超过了有形。非常高兴的是,在《海燕》身上我们看到了大连人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它跟这里的人,这里的海,这里的文化越来越亲密。我也希望透过《海燕》这扇天窗,能看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有的时候,只有你离开家乡,你才会看见家乡,才有可能爱上它,你才会觉得它可以和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并列,它也许不完美,但你仍然热爱它。这样的爱才不狭隘和盲目,才更加真实可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