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峭岩与当代军旅诗的新变(吴思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3日09: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思敬

  我又一头扑向一首诗  

  扑向一个光的意境  

                  ——峭岩

  诗人峭岩正是这样,他怀着对光明的向往,怀着对诗的热爱,在军旅诗写作的道路上跋涉了50年。他是当代军旅诗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人,为中国军旅诗写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好的战士,才有最新的意境、最高的品格,才有最美的诗篇。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说过:“一个诗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他的议 论是针对英国诗人拜伦有感而发的。拜伦出身于贵族,为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而献出了生命。闻一多称赞他:“拜伦战死在疆场上,所以拜伦是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 诗。”

  峭岩之所以为当代军旅诗写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根本上说由于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员,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个队伍,这个队伍 又哺育了他。峭岩把自己创作的成功,首先归结为军人生涯对他的塑造与熏陶。他在答德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军人生活中具有的独特性,甚至传奇色彩,构成 了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军人身临其境,加上他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欲望和才能,当军人写这种生活的时候,其感情最投入,作品也会最感人,成功率也就最高。 这是军人职业的本身决定的。”作为解放军这支队伍中的一名成员,他对部队、对战士有最深的感情。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件事:“1984年,老山保卫 战中,有一位叫吴东海的战士壮烈牺牲了。他的家人并未见到他在老山的坟墓。我去采访时了解到后,在烈士的坟头上抓了一把土,又专程送到烈士的家乡——河北 定县北邵村,亲手交给烈士的父母,以了却父母挂念儿子的心愿。烈士的父亲吴成贵、母亲高挂珠悲喜交加,连声道谢,做梦也没想到有这样细心的人关怀他们。人 情味多一点,善良多一点,奉献多一点,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作为一个作家、诗人更应具备这种亲和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胸怀,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峭 岩才写出了散文诗《战友,请给我一把土》:

  我在你的墓前盘桓,像一只鹰不肯离去,我伸展巨大的翅膀,将毒日的光芒遮住。让清凉的夏风吹进土层,不使炎热中酣睡的英魂再受到炎热的炙烤,而使你的梦充满焦躁。

  你终于比我先走了一步,踏着硝烟,扯着烈火,最后一声呐喊凝固在高地上,一朵红彤彤的云霞,化作无数彩霞,翩跹一一忠魂的上升。

  ……

  我迟迟赶来,将你的遗愿收藏,虽然,你去时没留下一句话,但这高高的墓碑,足够我思索一个世纪。

  战友,请给我一把土吧,捎给我的孩子,更捎给我的心灵,撒进我耕作的苗圃,让这燃烧过战火的土,托起墓碑的土,扎下我汗水与心灵的根须,长出理想的青春藤!

  读了峭岩为烈士父母送墓土的故事,再读这首《战友,请给我一把土》,我们可以悟出峭岩成长为一位优秀军旅诗人的原因。这是由于他有战士的情怀, 有对我们子弟兵的大爱。这也同时印证了胡风的一句名言:“有志于做诗人者须得同时有志于做一个真正的人。无愧于是一个人的人,才有可能在人字上面加上 ‘诗’这一个形容性的字,一个真正的诗人决不能有‘轻佻地’走近诗的事情。”

  峭岩的早期军旅诗写作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热情明快,洋溢着英雄主义的精神,但也带有那个年代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烙印。进入新时期以后,随 着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当代诗歌的思潮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峭岩紧跟时代,不断调整创作取向,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 情个性,也显示了当代军旅诗的新变。

  峭岩的军旅诗写作体现了英雄主义气质与儿女柔情的融合。军旅诗由于所表现的特殊对象,总是充满英雄主义精神,有着阳刚之美。但英雄也是人,因而 优秀军旅诗的写作,也应是充分人性化的。希腊人抵御波斯人入侵期间,有300斯巴达人守卫托莫庇莱关口,他们英勇作战,宁死不屈,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牺 牲。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为他们写了一首只有两行的诗,作为墓志铭:“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这首有名的短诗被希腊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在他的《历史》第七卷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加以引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此诗可以视作古希腊时代的军旅诗,里面没有激烈的战斗 场面,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而是从烈士托过路人传话的角度,融牺牲精神于平淡自然的嘱托之中,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峭岩新时期军旅诗的写作,便颇有这样 的神韵。在自卫反击战的焦土群里,有一座伟岸的峭岩迎风而立,诗人记下了这块巨石所见证的真实的故事:

  你说,一位战士在弹药箱上给未婚妻写信,扔下纸投入战斗,用血捍卫了高地,信留下了,是一份爱的宣言。

  你说,战士们用罐头盒做酒杯,刚刚为他祝贺了二十岁生日,战斗结束时,他却躺在担架上,那双俊俏的眼睛再也不能开启。

  你说,一个女兵,像老山兰那样淡雅,美丽,她的歌曾醉过一个个小伙子,她的容貌可以做任何一个英雄的妻子。她在黄昏时凋谢了,匆忙得连她的长发还未梳理……

  (《峭岩,我听你说……》)

  与那座峭岩见证的战场上英雄的牺牲相对照,也是以这场反击战为背景,诗人还写了上战场前一对情侣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情知是生离死别,但双方都 讳言“牺牲”二字,但最终战士还是嘱托自己的亲人:“假如那是真的,真的,请你把一座土坟筑造,不用竖碑,只需种一棵小草。”(《惜别情》)

  在这样的诗篇中,英雄本色与儿女柔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为当代军旅诗染上了悲壮而瑰丽的色彩。

  峭岩的军旅诗写作还体现出宏大叙事与对人的精神层面多方面开掘的融合。作为一位军旅诗人,峭岩怀着饱满的热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写了多部长 诗,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也为新时期部队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谱写新歌。1998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抗洪救灾中,青年战士李向群为保卫 长江大堤而牺牲。为塑造好李向群的光辉形象,诗人彻夜难眠,用18天时间,完成了3000行充满正气的长诗,“以诗的美丽与庄严,以燃烧的诗情和血泪,记 下我亲爱的弟兄,记下20岁的美丽的风景”。同样,长诗《遵义诗笔记》以清新、浓重、庄严的笔触追怀历史,激情贲张且构思别致,佳句叠出。革命先烈李大钊 的思想与革命实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峭岩所写的《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把李大钊光辉的一生定位为给漫漫长夜的旧中国点燃一支烛火的普罗米修斯: “让我告诉你/一个火的传说吧/风雨如磐/他纵身扑向太阳/书写了现代神话……诗人与哲学家说/那烛火与太阳齐辉/是向旧中国宣战的火把/是他一生的寄愿 /也是他形象与精神的符号”。

  这种力透纸背的书写,这种如浮雕般镌刻出的先烈的形象,堪称峭岩宏大叙事的扛鼎之作。

  进入新时期以后,峭岩除去在重要历史关头与重大政治事件发生的时候及时做出自己的呼应之外,诗人也在向自己的内心深入,力图对人的精神层面做出 多方面的开掘。他说:“发现自我,在任何困难面前敢说‘我行!’这是一种心理素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他的组诗《生命散板十四行诗》便是向内心开掘的一 种尝试。如果说峭岩早期的军旅诗写作受到李瑛的影响较大,那么在《生命散板十四行诗》中,看到更多的是对冯至、何其芳前期作品的借鉴。在峭岩的全部诗作 中,《生命散板十四行诗》无疑是有特殊意义的。正如组诗第一首所展示的,这是一个作为思想者的诗人自我形象:“我从《思想者》凝重的构思中脱颖而出,在地 狱之门徘徊我的思维。那个玄奥的洞穴里带来的阴湿的影子,注定笼罩我所有属于我的日月。我喜形于色又含笑在痛苦的边缘, 众目之下我不知怎样取悦于人,我偷偷抹去走向爱的足迹, 被两难境界推来推去。刚刚从荆丛披斩走出,又举步峡谷悬空的绳索。岁月在打磨我的骨髓, 我是个智者但也无法解译自己。在一副副冷峻的面孔面前,我没有哲理诗聊以自慰。”

  这样细密的思维与绵长的句式,与峭岩宏大叙事的篇章有着明显的反差,但同样是诗人真实内心生活的写照。一个优秀的诗人总是勇于向读者敞开自己的 心扉,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承认是什么样的人。他敢于说真话,不去欺世盗名,不去迎合流俗,不去弄虚作假。在《生命散板十四行诗》中,他写出了一般军旅 诗人很少触及的内心的焦灼、痛苦与矛盾,那种真诚的自剖、那种坦率的自责,显示了他的心灵正在向一个自由的境界飞升。相信经过不断地心灵的搏斗与洗礼,诗 人的精神境界将会进一步得以升华,因之诗人的军旅之作还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将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期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