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诗就像火柴的那一点点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31日10:26 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在广州举办的南方国际文学周“诗歌岛”活动中,韩国当代著名诗人李晟馥和云南大学文学院于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一起,对当下诗歌的现状进行了一番探讨。

  张清华: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大众传媒极其发达的这样一个环境里,诗歌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诗人的身份。于坚老师过去是专业作家,现在是大学教授,李老师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当然我们知道,有些诗人是公务员,也有的是商人,还有的是体力劳动者,有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要来写诗?

  李晟馥: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没有诗的话也可以生存下去吗?这个问题听起来也许非常可笑,但是,就是这个问题带着我一直走到现在。对我来说,诗是代表真善美的,如果没有诗的话,我没有办法走到现在。

  我教了18年的法语诗课程,也教了12年的文艺创作课程,但是,写诗和教大家写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教写诗是告诉大家诗是什么样的,诗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是写诗却如同在迷雾中行走一样,无法明确地表达,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诗和人生是一样的,虽然知道从哪里出发,但是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于坚:在我看来,诗人的身份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身份。就是说,你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么你必须有一个身份和这个世界发生世俗的关系,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当过10年工人,后来当了20年编辑,这是我的外在身份。但作为人,如果你想逃离生命的庸俗,你应该还要有一个灵魂的身份,你应该有一个内在的身份,那就是一个诗人。

  我觉得在古代中国,一个人内在的身份实际上是通过写诗实现的,并不是说写诗是为了发表、成名,为了获奖,那些不是诗的目的,诗是你通过不断地写作,使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君子,成为一个走在大道上的人,这是最重要的。

  张清华:我们中国人关于诗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家文化里的诗教。孔子把诗歌当成了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当年孔子开设学堂,收徒教学,主要的教材是诗,但是孔子没有把诗歌狭义化。他把诗歌的各种功能、身份都指出来了,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也就是说,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读了诗,可以知道如何做人,可以作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成长。但是,从古代到今天,诗歌仍然是那么纯粹吗?诗歌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李晟馥:我写诗已经超过40年了,经过40年的创作过程,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诗了。我觉得诗可能就像火柴的那一点点火,瞬间点亮了世界,可是很快就消失了。诗是将固定化的模式全部打碎的一种工具,如果没有诗的话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诗其实是非常具有战斗性的,诗不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实体,写诗的意志或者过程才是诗的本质所在。

  张清华:是的,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的全部,所以说我们的意识也好,语言的创造也好,都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根火柴,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照亮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文学所能够实现、抵达的境界。

  于坚:中国的古典诗歌在一千多年前基本上已经抵达了伟大的高峰,但是新诗远远没有写完,新诗才仅仅开始。我前两天刚刚从哥伦比亚回来,那里有一个举办了24年的麦德林国际诗歌节,诗歌节的开幕式有将近10万人参加,我非常吃惊。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麦德林的诗体全部都是新诗,它的长短排列都是新体诗。所以我觉得世界变了,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必须有一个语言上的转换,否则我们无法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追问。

  另外一方面,在今天这个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诗比小说更有前途。小说可能被电视取代,一个镜头就可以看清楚这个人,但是诗的最基本的功能,在语言的流动里,瞬间颤动你的灵魂,这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说,诗的前途是无量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