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文艺工作座谈会 >> 正文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李春雷 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31日10:17 来源:河北日报 刘萍 郑一民 方伟 周喜俊 李春雷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主持人:刘 萍

  ■特邀嘉宾:

  郑一民(河北省民协主席、民间文化学者)

  方 伟(河北省社科院首席专家、研究员)

  周喜俊(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剧作家)

  李春雷(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庞彦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文艺评论家)

  坚持“二为”方向 不当市场的奴隶

  ■主持人:刘 萍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人警醒。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指明了文艺创作和市场的关系,必将对今后中国文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众所周知,文艺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除了商品经济属性外,更具有精神属性,它本身就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承载着塑造人文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做到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文艺创作要想出精品、占市场,就应该既尊重创作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在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中找到平衡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难题。作家艺术家如何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争取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也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此,本报特邀请省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作家,就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文艺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文艺如何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等问题,畅谈各自的学习体会。

  抒发人民之情 讲好中国故事

  □郑一民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人民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主体,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就是要坚守在田野、坚守在民间,走进老百姓的庭院和炕头,去发掘整理他们创造和传承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历代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贤人物,通过这些东西展现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人民的伟大风采,弘扬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多年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研究中,我深深感到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你若不爱人民,人民就不会爱你,人民群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也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营养宝库和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这些年,河北省民间文艺界一直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长期奔波于城乡,先后创办了中国剪纸艺术节、中国女娲文化节、中国滦河文化节、中国汉牡丹文化节、中国孤竹文化节、中国吹歌艺术节等品牌,评审命名了中国磁州窑文化之乡、中国太极拳文化之乡、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等36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助力地方将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推荐甄彦苍、陈文增、刘立忠、滕腾等9位身怀绝技的著名艺术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推荐380多名民间艺人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连年在国家举办的大展大赛中摘金夺银,为河北赢得盛誉。

  毋庸讳言,当前的民间文化保护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开发商开始介入文化领域,他们视传统村落和民间文化为“唐僧肉”,用钱绑架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南辕北辙的包装和开发;一些地方官员借新农村建设搞政绩工程,强行拆毁古民居古街道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民间文化工作者不甘于贫苦而改行,造成民间文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究其因,有认识和机制问题,更主要的是受社会追名逐利风气影响而丧失操守和信仰问题。总书记讲话为这些不良现象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历史告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今天的辉煌从来都是对民族历史的续写,也是当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升华。从事发掘保护民间文化的事业,就是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活着的文化繁荣昌盛起来,让历代先贤创造的真善美文化服务当代、服务人民。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民间文化守护者,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家园“留住乡愁”。

  面对市场大潮 勇攀文艺“高峰”

  □方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分恳切地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自新世纪以来,一方面,文艺创作有了更加丰富、宽阔的内容和更加多变、新奇的表现力;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低俗庸俗、泛滥欲望和唯利是图的负面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中凸显自身的精神价值力量,如何去不断开掘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丰富宝藏,如何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的确确需要人们去反思和再理解、再认识。

  首先要坚守真善美。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文艺创作坚守真善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市场大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文艺创作首要的应是发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再加以艺术表现和审美表达。文艺创作在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凸显自身的精神价值影响力,这不仅是要发挥文艺创作的育人作用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在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而鼓劲,两者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互动多赢关系。其次要发掘价值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鲜的生活现实,这无疑成为了文艺创作的一大源泉。持续发掘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并予以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实际上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再上新台阶的历史机遇。时代发展的梦想追逐,积极向上的心灵洪流,丰富多彩的个性呈现,这都应该是亟待开垦、发掘的价值闪光点和增长点。再次要迸发创新力。实现文艺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获得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文艺精品力作的至高标准。整体性地审视当下的文艺创作,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作品是主流、是主体,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并没有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的喜好时尚“贴靠”在一起、“切合”在一起,还是比较缺乏在形式和载体上寻求突破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传统、现代与新兴媒体的“交叉混合”,阅读、视听等平台与形式的新更替、新时尚,都无疑在催促甚至在逼迫着当下的文艺创作,在形式内容和手段上,不断突破和创新。

  古语云: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只有思想精深的文艺作品才会被社会认可而影响深远。

  影视剧不要迷失于市场经济大潮中

  □周喜俊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的警示,让文艺界有一种驱散雾霾见晴天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剧已成为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作品数量逐年上升,涌现出一大批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之作。但不可否认,影视界“乱象丛生”的现象也不可小觑,有些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把“以人民为中心”变成“以人民币为中心”,有些制作和播出单位被铜臭气熏染,成为“吸引眼球论”的俘虏,把“寓教于乐”变为“泛娱乐化”。这些乱象的根源,是一些人失去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感,不肯倾听人民的呼声,闭门空想,胡编乱造,创作生产出的作品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歪曲历史,丑化英雄,消解崇高,倒了观众的胃口。影视剧是精神产品,剧本是作家心血的结晶,快餐式、流水线、调侃化,都不可能创作出经得起观众和历史检验的精品。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影视剧创作者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好的办法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创作的源头寻找活水。只有经常接地气,才有创作的底气,才有坚守的骨气。否则,“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影视剧播出单位对收购作品的判断,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命运,也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应以正确导向培育市场,以优秀作品引领市场,以坚定信念构建市场。《当家的女人》从1999年创作剧本到播出,历时近七年时间,剧本七易其稿。当初制片方带着样片找播出单位,好多人先问,是正剧还是喜剧?有哪些一线明星?当得知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正剧,也没有一线明星大腕,马上摇头摆手,连看一眼都觉得多余,认为在“泛娱乐化”的年代,这样的正剧肯定没有收视率。但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剧在央视播出后,创下当年央视收视率新高。之后全国各地卫视掀起播出热潮,至今仍常演不衰。这证明,观众不是不喜欢歌颂真善美的正剧,而是一些播出单位抛弃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抛弃了应该担当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造成播出剧目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最近,我担当编剧的30集电视剧《当家的男人》还在待播之中,虽然它历时近八年,先后换了六家投资方,剧本修改过11遍,但我仍坚持摒弃“唯收视率论”,坚持我想表达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的精神内涵。目前,我正创作农村题材系列第三部《我的幸福谁当家》,四年前就开始深入生活,有人说我创作“农村题材三部曲”得不偿失,但我觉得很值,因为人民需要这样的作品。我希望更多的剧作家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保持清醒和坚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心中有真情 作品有读者

  □李春雷

  我们常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火炬举在最高处,走在最前面,具有特殊的烛照和引领作用。的确,文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代表着社会良心,引导着文明方向。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市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分析这些文艺界的“雾霾”,我认为有几种毒素:其一,低俗或恶俗。某些作品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片面渲染色情、血腥的情节,甚至故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其二,媚俗或庸俗。一些作品刻意炒作,谄媚市场,借商业化“热点”,肆意夸张编造,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无聊文字。其三,求怪猎奇。名为创新,实则偏离创作正道,追求险奇怪谲。这些文艺作品缺乏深度,质量一般,难以唤起广大读者的认同。

  严格地说,以上这些怪象已经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悄地侵蚀着公民的信仰根基,消磨着青少年的意志,降低着社会文明水准,从而耽误和阻碍着“中国梦”的进程。

  俗话说,从善如登。人类精神文明的成长是缓慢的,需要正确引领。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只有积极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对社会大众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感动和感悟,才能逐渐战胜低俗、庸俗、媚俗,实现真正的精神引领。而创造精品,需要作家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

  我是一位基层作家,多年来,为了真正接地气、打深井,曾多次扎根生活,到基层体验。为了真正感受当代工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我曾选择大年三十到邯钢,与工人一起守岁;为了创作反映129师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我曾沿着刘邓大军当年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河北、山西的深山里奔波两个月,行程数千公里,搜集资料二百公斤;为了体验民工生活,我曾主动搬进50多个民工居住的帐篷里住了一个星期;为了创作抗震题材作品,我曾在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只有走向人民群众,用双脚踩着大地,用胸膛贴紧大地,才能心中有真情,笔下开鲜花,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韵的艺术精品,才能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而实现文学质量、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多赢。

  文艺批评要担当起社会责任

  □庞彦强

  当前文艺批评存在“三不”现象。一是不懂批评。不研究文艺的基本规律,不分析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了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违背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批评家的道德良知,完全从个人好恶出发,进行无原则、无的放矢、天马行空式的议论。二是不敢批评。发现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知道作品的症结所在,也能开出一些治病的药方,但碍于面子,怕惹麻烦,不敢发表真实意见。三是不愿批评。远离文艺创作的现状,躲进象牙塔,沉浸故纸堆,展示一种理论的清高与冷漠。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就要反对上述种种不良倾向,以高度的历史担当意识,以积极负责的态度,肩负起文艺批评的使命,坚守文艺批评的道德良知,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引导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繁荣。

  有健康的文艺批评才会有健康的文艺创作。文艺创作的繁荣总是与文艺批评的繁荣同生共进。

  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印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反映着一个时期的审美思潮,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人民不断前行。优秀的文艺批评,总是善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凝眸文艺作品的得失,考量文艺作品的价值,审视文艺作品在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上取得的成就。

  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文艺批评观。一切文艺创作,都是文艺家的社会理想、思想情感、生活经验的表达,以形象塑造的方式实现与接受主体在精神、情感、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沟通。这就决定了文艺创作必然是一种社会性劳动,受众越多,社会价值也越大,文艺创作的目的实现得也才更充分。所以,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的情感,表达人民的意愿,抒发人民的心声。文艺批评要善于站在人民的立场,听取人民的呼声,以“欢乐人民的欢乐,忧患人民的忧患”作为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人民大众的思维,顺从人民大众的逻辑,使用人民大众的语言,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必须反对那种罗列些主义,卖弄些知识,堆砌些辞藻式的伪批评,杜绝故作姿态、故作高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批评之风的流布与泛滥。

  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反对单纯的市场观念。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存在基础,就在于它是一种真善美的创造。那些低俗的、媚俗的、拜金主义的作品,既与文艺创作的本质要求相背离,也是对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的曲解误读,是不发达不完备艺术市场的突出表现。文艺批评要引导文艺创作认真研究文艺的社会价值,深入分析艺术性、人民性、市场性的内涵,正确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艺术成就高的作品,才是人民所广泛喜爱的作品,也才是经济效益好的作品。如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可能会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但结果是饮鸩止渴,自取灭亡。文艺批评作为文艺创作的评价者和引导者,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更不能充满铜臭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