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乡村志》的社会文化解读(王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4日12: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 琳

  贺享雍的创作长期关注农村,从2013年开始,他陆续推出了系列长篇小说《乡村志》,迄今已正式出版了五部。这五部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和转型之痛。

  2013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土地之痒》为其中的第一部。土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之国,是生命之根、生存之本。主人公贺世龙的父亲贺茂前土改时分到了一块“窝窝地”,视为命根子。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农业合作化、包产到户、土地流转等过程,这块“窝窝地”在父子两代人手中几进几出,最后被制药公司强行租用,“这块凝聚了两代人的希望和汗水才改成的田”,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在《是是非非》一书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各村都用土地招商引资,制药公司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村子,这一千亩地便闲置在那里了。此时,人们的期待不是收回来后的耕耘,而是再次出租。在“新”的观念里,土地不再是能够出产粮食的载体,而是可以直接变现生钱的东西。由此,村里的集体财产——一千亩原生林,被乡村干部和商人巧取豪夺,合谋据为已有,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的名义下将村民的土地私人化了。而其中的违法手段触目惊心。

  贺家湾的村民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里,经历了包产到户、分得土地的巨大惊喜,到种田倒赔本,对土地“说个‘爱’字委实不易”,再到城市资本的强势进入,农民面临再次失去土地的无奈与无助,贺享雍用“痒”字来形容其复杂感受与情感波澜。两部作品从农民的立场对多年来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我们看到,土地的耕耘者农民其实从未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一家一户的农耕方式在当下的确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的集中、大资金的注入、新技术的引入都是必由之路。但是,土地所有者的不明晰或者虚化,给各种强权势力豪夺土地提供了方便,一句“发展”的借口便名正言顺了。这是作品提出的需要正视的问题,在国家提出新一轮土地流转政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警示意义。这也是作者的尖锐、深刻之处,表现出其生活阅历与创作功力都达到很高境界之后的返朴归真,直朴、大气,直击历史的命脉。

  《人心不古》则是一部当代乡村的法制图景。中学校长贺世普退休后回到老家贺家湾,靠随身携带的《法律大全》,想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依法治村。在禁止捕鸟、保护生态、制止对小偷滥用私刑等几件较小的事情上,他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在阻止县交通局和林业局挖村头的黄葛树,并要求惩治相关官员的问题上,他遭遇了权力部门的制肘;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两件官司上,他遭遇了重挫。

  不过,在关系贺世普切身利益的两件官司上,我感觉在作者的笔下,乡村伦理不再是彻头彻尾的落后面,还时时表现出人性与温情,表现出人性层面的合理性。

  《村医之家》聚焦的是当代乡村医生以及乡村的医疗现状。贺万山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世家背景和“赤脚医生”的身份,使得他集中医和西医于一身,实际上在他的身上就聚集了两条线索:以赤脚医生为表征的现代医疗制度的浮沉;传统中医在当代的境遇。

  贺万山治好自己的病,村民们趋之若鹜,都把他当成神医,让我们看到的是当时乡村极度的缺医少药;他接受赤脚医生培训,大队成立合作医疗站,当上赤脚医生,靠公社每年资助一点钱,村民只花五分钱就可看病吃药打针,我们看到的是当代一种特殊的医疗制度的尝试,就靠这种简陋的措施,保障了村民最基本的医疗。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中医背景、又有些许西医知识的贺万山发挥出了他最大的人生价值。从另一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贺万山治病更多的还是依靠他的中医才华(其西医技术只能打针输液,做点常见病的治疗;中医医术却可治疑难杂症),靠的是他的望闻问切、祖传的药方,以及“悬壶济世”的传统医德。但是多年里他的中医才华并未得到官方的重视,他的行医资格也是因为他接受了赤脚医生培训才取得的。改革开放后,乡村中医的生存空间更是受到正规医院的挤压,贺万山的医术以及医德也被严重边缘化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