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贾大山和正定马家鸡(康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4日11:04 来源:河北日报 康 乾(河北)

  一说到正定,自然让人想到一个“古”字。“古”的是建筑:从南门进城,广惠寺的华塔、临济寺的青塔、开元寺的须弥塔一字排开。东行至小十字街,则是天宁寺的凌霄塔。再往东,就是著名的隆兴寺了,也就是本地人俗称的大佛寺。

  “古”的又有饮食:不必说那小巧玲珑、满口清香的烧麦,也不必说那外脆内软、麦香扑鼻的缸炉烧饼,单是一只状如小琵琶的马家鸡,就能让人口齿生涎,恨不得能长两个胃。

  著名作家贾大山在其一篇名叫《王掌柜》的文章中,曾把正定的传统饮食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对马家鸡的描写更让人回味无穷。“正定卤鸡自古有名,马家卤鸡尤其地道……卤煮要用老汤做底,作料不下二十种:丁香、桂皮、砂仁、豆蔻、白芷、三奈、花椒、大料、葱、姜、色酱等一一按比例下作料、看鸡龄定火候。鸡煮好了,黄里透红,颜色鲜亮,不破皮不脱骨,不塞牙不腻口。据说,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西太后从西安回京驻跸正定,吃了马家卤鸡,都说鲜、香、嫩。”笔者幼时便喜读贾大山的小说,对《王掌柜》更是读了又读,每每看到此处,便馋得直咂嘴。

  大凡名家写文章,都有其立意所在。或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又或是平淡中见奇崛、随意处见苦心。鲁迅的名作《在酒楼上》,单用一斤绍酒和十个油豆腐,就把江南冬天的萧条阴冷和一人独酌的意境勾勒得如此传神。倘若让笔者幼时去读,无非只是向往一下那遥远的“舌尖上的绍兴”,却不解其之后故友重逢对酒而谈的本意。贾大山的《王掌柜》亦是如此。年幼时去读,也只是看个热闹、读个稀罕,长大后再细细品味,却在正定美食的背后,读出了作者下笔的本意。

  贾大山笔下的王掌柜,是个幽默风趣、固守传统的人。改革开放后,市场逐渐活跃,但他不喜奶粉、罐头、麦乳精等“洋东西”,只惦记着正定市面儿上的传统小吃。但上街吃一回豆腐脑,却嫌掉了金针菇、面筋,不再是以往的味道;吃一碗饸饹,怀疑不是真正荞麦面;买一扇烧麦,又埋怨改用塑料袋盛,不再是清香的荷叶包裹。甚至连儿媳妇儿过年用绞肉机绞饺子馅儿都得沉下脸来——嫌没有用刀剁饺子馅儿噔噔噔噔的热闹和瑞气劲儿。您猜怎么着?孝顺的儿媳妇儿又买回来二斤肉,在腊月二十九给王掌柜剁了半后晌!

  而文中王掌柜与马家鸡的故事则更为精彩。王掌柜听说马家卤鸡出来了,兴高采烈上街去买。但由于马家鸡小马掌柜的丈母娘来了,闻不了砂仁和豆蔻味儿,所以煮了一锅“缺料”的卤鸡。“嘴尖”的王掌柜嚼了一块儿鸡皮便吃出了少点儿料,索性不吃扬长而去。第二天,小马掌柜真材实料煮好一锅鸡,特意给王掌柜送去两只,不要钱,就因为王掌柜嘴巴神奇,认识马家鸡。

  前不久,我与当年的小马掌柜,也就是正定马家鸡第六代传人马学中聊天时,说到了贾大山的这篇《王掌柜》,“小马掌柜”乐呵呵地回忆起往事,并对我讲述起马家鸡至今仍坚守的传统:所用的中药必须去安国采购,从而保证本质;并通过亲口品尝卤鸡,根据味道调整原料的比例,保持其传统口味始终如一。

  “小马掌柜”的话,与贾大山动笔时的立意不谋而合。传统的东西就是传统的东西,因为不忘初心,坚守自身的传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延续至今,并始终焕发夺目的光辉。古城正定如此,马家鸡亦是如此。借用《王掌柜》中的一段话:凡是好东西,谁也消灭不了,就怕自己消灭了自己。改行不行?那得看怎么改,改什么。马家的卤鸡,改了老汤行不行?刘家的烧麦,改了这张荷叶行不行?行是行,可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