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了像阳光一样的优秀作品(毛时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3日15:30 来源: 文汇报 毛时安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

  人民既是我们文艺创作的起点,又是我们创作的归宿。市场的价值标准是增值,文艺的价值导向是真善美。市场拥抱的是金钱,文艺赞美的是人性的完整、丰富和美好。这就是为什么当经济学家热情推崇市场的时候,总有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们激烈批评市场的原因。

  文艺的繁荣不仅仅是文艺界的事。它有待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创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穿透,艺术能力的提高,优秀作品的创作,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关怀和信任。讲话在亲切朴实话语里,蕴含了对当前文艺事业现状极为明晰的了解和睿智清醒的洞察,其中既有对我们辛劳创作的热情肯定,又有对当下文艺问题的严肃直面。如果说,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相持阶段,即将看见黎明曙光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的话,那么,在中华民族最接近实现历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又一关键历史时刻,习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牵涉到当前中国文艺发展的各个方面,廓清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在我们心头的迷雾,说出了多年来积压在我们胸中的心里话。这里仅谈一点学习的粗浅感想。

  首先是文艺创作的目的论。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书写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文艺创作而言,人民既是我们文艺创作的起点,为我们提供了素材、养料和灵感,又是我们创作的归宿,让他们在文艺作品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艺术审美的特殊享受和喜悦。新中国的前30年,为中国走出积贫积弱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而创造这些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的主体就是人民。

  即以上海来说,全国一解放,大批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自觉奔赴祖国各地,以自己的技术、智慧,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向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的轻、重工业产品。在1960年代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上海工人在崇明岛战天斗地围海造田,种出了农垦58号优质粮。1990年代,又是上海的产业工人和广大市民,在产业转型和城市改造的历史过程中,承受了下岗、转岗和大动迁沉重压力和巨大风险。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上海的工人阶级依然坚守在第一线,没有一刻停下过机器,为坚持共和国车轮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和上海的普通百姓,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用心去爱的人。没有人民的创造、奉献和牺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和上海。他们的理想、追求、向往、憧憬;他们承受的压力、苦难,他们和这个时代一起经受的内心的失落、痛苦、迷茫;中国进步过程中,他们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埋头苦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心的全部,去为之创作,为之服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文艺创作素材最丰富多彩的地方。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人民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人民群众在辛勤工作之余,分享我们的文艺为他们提供的高尚美好精神产品。接受美学提出,文学创作必须以读者为中心,顾及读者的阅读、精神需求。我们要努力让更多“像蓝天上的阳光”一样的好作品,去温暖去照亮世道人心。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的文艺家已经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这一神圣使命。就在近期,我先后读到了长篇小说《飘渺的峰》、《问人世间》、《女红》、《远去的人》,隐约听到了春潮拍岸的声音。

  其次是文艺价值论。习总书记讲话直截了当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我注意到,全国各大媒体、门户网站,几乎不约而同以此作为醒目的大标题。可见,习总书记对文艺价值的判断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怀和共鸣。

  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快车道。当时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财力支撑文艺的发展,许多文艺机构和单位不得不破墙开店,以商养文。面对市场经济的突然来袭,文艺有点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其后文艺在游泳中学游泳,努力适应、探索文艺和市场正常、健康的结合。最近10来年社会上突然掀起了一股文艺市场化、产业化的巨大声浪,到了很难抵挡的程度。文艺的属性,究竟是提升我们品格的精神产品,还是一味追求盈利的一般商品?究竟是点亮我们心头光明给人温暖的火把,还是麻痹污染毒化我们心灵的精神毒品?是不是文艺走市场就一定要以牺牲文艺的真善美为代价?文艺确实存在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危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每年新出版实体长篇小说3000部,新创作电影500部、电视剧1.5万集、舞台剧4000台。可以说,与艺术题材风格多样化相伴,艺术创作的数量进入了一个空前增量期。艺术市场很快越过了饥渴的年代,跨进了小康,乃至过剩时代。供方市场一跃而成了需方时代。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过度市场化给艺术带来了巨大伤害。文艺当然要走市场,要尽可能引进一些产业要素,但市场不能“化”,产业也不能“化”。资本有为了利润不惜一切的天性,市场和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并不是总是那么协调,有时甚至会产生激烈的冲突,特别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则,处理不当,就会异化艺术特有的精神和品格。所谓的艺术“三俗”,就是过度的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疯狂无度追求利润导致的必然恶果。市场目标的利益最大化,决定了其整个过程的利益驱动,会疯狂地追求投入与产出比例的最大化,而不会去关注市场以外的人的灵魂、精神的建设,也不会去同情帮助那些失败的弱者。市场不相信不同情弱者的眼泪。正是这种目标和追求,埋没、葬送了我们不少有才华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

  习总书记还在讲话中明确要求“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文艺不恰当无节制的市场化过程中,有些艺术家自身欲望疯狂膨胀,毫无节制的金钱欲望成了他们创作的希望所在。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对灵魂和精神起积极的作用。不择手段敛财、分钱,而很少顾及文艺作品最后质量的精粗优劣。1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各种会议场合呼吁,关注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对文艺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2008年我向《文汇报》提供了文化包工头现象的一些材料和想法。事后于同年12月29日《文汇报》刊发了报道《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在报道中,我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某些艺术家已经成了文化包工头,带着御用团队,以垄断的群体编织利润的流水线,把新戏成本节节推高。报道一度引起社会关注。其实在其他文艺创作领域里,少数明星、大牌一次掠走创作成本的60-70﹪,已经成为大家不得不接受的潜规则。电视节目不得不为收视率,低下高贵的头颅,取消高品质的专栏和作品。而在电影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已经见怪不怪。市场之于艺术是一把双刃剑。时至今日,文化领域那种劣质市场的负面杀伤力,已经显露无疑。市场的价值标准是增值,文艺的价值导向是真善美。市场拥抱的是金钱,文艺赞美的是人性的完整、丰富和美好。这就是为什么当经济学家热情推崇市场的时候,总有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们激烈批评市场的原因。

  最后,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了如何领导文艺工作、优化创作环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加强文艺评论的诸多要求。可见,文艺的繁荣不仅仅是文艺界的事。它有待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所有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创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穿透,艺术能力的提高,优秀作品的创作,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必须满怀激情做好艰苦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了那些像蓝天下阳光一样美好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坚持,必须奋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