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徐迟与报告文学(李朝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0日09: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朝全

  徐迟是以诗歌创作成名的。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诗集《二十岁人》参与了现代派诗歌创作题材和艺术的开掘,与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施蛰存等一起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翻译外国作品,包括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梭罗的《瓦尔登湖》、《伊利亚特选译》、《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散文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他作为翻译家的地位。然而,由于1978年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般的巨大影响,徐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学成就还是在报告文学方面。

  徐迟的报告文学创作贯穿了现当代文学历程。他是一位对现实中国命运倾注了极大热情的作家。“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徐迟就参加了“援马团”北上,希望直接投身抗敌。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英勇奔赴昆仑关等抗战前线,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得来的素材,接连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人民抗战情形的报告文学,如《大场的一夜》《孤军八百》《火里的大赦》等,赞美了中国军民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徐迟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解放后,徐迟冒着生命危险,两次亲赴朝鲜战场,写出了《走过那被蹂躏的土地》《平壤被炸目击记》《两姐妹》等优秀报告文学,描写侵略者的残暴野蛮,讴歌人民的英勇壮烈,指出“复仇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火焰是可以用火焰来回敬的”;号召中朝人民“前进,冲锋,浴血,战斗!取得胜利!并重建这个勇敢的美丽国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这个阶段,徐迟用万分的热情拥抱新时代新生活,更用诗人的激情去讴歌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机蓬勃的幸福新生活。他深入长江水利工地,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为题材,连续创作了《汉水桥头》(1954年)、《通车记》(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1958年)三篇报告文学,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和对人民改天换日伟力的由衷赞美。1956年他以敦煌壁画守护者、画家常书鸿为主人公,创作了报告文学《祁连山下》,1962年发表。这个时期,他还出版了《我们这时代的人》(1956年)、《庆功宴》(1957年)两部特写集。

  新时期是徐迟创作的井喷期。这是他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主要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推出了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主角的《地质之光》、以数学家陈景润为主角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植物学家蔡希陶为主角的《生命之树常绿》、以物理学湍流力学专家周培源为主角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批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的报告文学。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脍炙人口,成为新时期文学和中国报告文学的一部里程碑式经典作品。他的这些作品为呼唤科学精神,呼唤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分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写人的科学报告之外,徐迟还写下了介绍高精尖科普知识的《来自高能粒子和广漠宇宙的信息》《谈夸克》《计算机:迷人的精灵》等科学报告,充分显示了徐迟是一位勇于开拓科技新域、创作新锐题材的富于活力和创造力的报告文学作家,尽管这时的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

  这一时期,徐迟创作的另一重要领域是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如记述葛洲坝水利枢纽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描述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重大突破的《结晶》,反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情景的《汽车城观感》,描写三峡水利建设的《更立西江石壁》,介绍高危带电作业工程的《雷电颂》,描写赛格电子计算机公司的《神“计”妙“算”小型机》。即便在八十高龄,他还记述了了深圳改革先驱《袁庚的二三事》,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徐迟以自己丰厚而具有前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富于感染力的报告文学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名副其实的开拓者与先行者。

  徐迟还积极参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早期的创建和发展,出任第一届会长,积极呼吁《报告文学》杂志复刊,关注报告文学园地建设。徐迟的名字永远与报告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报告文学因为有了徐迟而获取了重大的发展契机,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