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他的笔下有座电影的“桥”

——追忆长影著名编剧于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6日11:43 来源:吉林日报 龚保华 徐冠一
  

  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文艺理论家,长影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于敏因病医治无效,10月13日中午在京逝世,享年100岁。长影集团以及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第一时间发去唁电以示哀悼,并敬献花圈。

  行文成歌笔作桥

  于敏曾经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编剧《赵一曼》、《炉火正红》、《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等,上世纪80年代创立并参与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是一位为我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于敏生于1914年,1937年9月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1947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正式踏上电影之路,并于第二年创作完成自己的首部电影文学剧本《桥》。在动笔之前,于敏怀着满腔热情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一方面帮助工会工作,一方面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三个月后,他写出了《桥》。剧本通过工人阶级为支援解放战争而抢修江桥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们在战争中克服一切困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显示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气魄和精神风貌。《桥》揭开了新中国故事片史的第一页,当时有评论说它“为人民影剧开拓了新的园地和新的道路”,是“新中国影坛上的一声春雷”。

  1949年春,于敏在长影完成了第二部电影文学剧本《赵一曼》,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东北抗联女英雄形象。次年,《赵一曼》主演石联星获第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女演员奖,成为第一部获国际电影表演奖的新中国电影。于敏作为新中国电影代表团的首席代表,登台代为领奖。

  潜心创作写工农

  “写工农兵”、“为工农兵创作”是于敏的创作信念,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进行创作,1952年,他举家落户鞍钢,一去26年,在下基层深入生活的作家中十分罕见。在此期间,他写出了《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炉火正红》、《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一个平常女人的故事》等多部电影剧本,以及《老孟泰的故事》、《王秀兰和姐妹们》等报告文学,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家属等各种人物及其生活面貌。在用电影的形式表现我国工人生活方面,于敏作了刻苦而大胆的探索。

  终身成就抱“金鸡”

  1978年,于敏担任中国电影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电影艺术》主编。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与其他电影界的领导一起创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并作为评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一连参加了13届的评选。他提出的金鸡奖评选六字方针“学术、争鸣、民主”、三十二字原则“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至今依然引领着金鸡奖的发展方向。2013年,百岁高龄的于敏与《桥》的美术师刘学尧双双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于敏不幸逝世的噩耗,让众多影人、普通影迷都深感悲痛。曾与于敏共事的后辈说,“于敏老师是一个真正纯粹的电影人,让我们充满敬意”,影迷们也纷纷寄托哀思“于敏先生一路走好,在电影事业上是先锋,我们永远怀念您,永远记得您”。

  据悉,于敏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4年10月21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