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以文学目光读一座山——评散文集《庐山往事》(黄新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3日10:21 来源:光明日报 黄新萍

  在近现代史上,庐山的地位独一无二。这座偏居东南一隅的避暑之地,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舞台。穿过历史烟云的庐山,并不需要更多的铺陈,就足以精彩。但,这些就是庐山的一切吗?如果说名人掌故只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么,将其串联起来的那根线该向何处找寻?杨振雩的散文集《庐山往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4月出版)让时光倒流,让曾经生活在庐山的普通人——洋人、石工、管家、轿公、商人、建筑家、医生等悉数登台。他们奉献的精彩故事,丝毫不亚于那些名人轶闻。而这一民间叙述,与官方的庐山历史,正好可以对照互文,甚至更真实、更有力度。这种真实,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的挖掘方式和讲述角度。

  要做到民间视角,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寻访适合的人选。那些书中有名有姓的石工、轿夫的故事,是从海量的采访中挑选出来的。这是一场耐心的考验。最终,书中呈现的人物命运一点点地拼凑起20世纪初期庐山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下层百姓的生存图景。而要将这些采访资料组织起来,写成一个个具有可读性的故事,也颇费思量。对于大致完整的讲述,作者尽量保留第一人称,还原当事人的话语。

  有些故事是“老庐山”讲给作者听的,这些故事多少带有一点“道听途说”的劲儿。民间故事多半有一副骨架,不同的人讲,便赋予其不同的血肉。作者巧妙地“添油加醋”,让这些故事变成一道道可以品味的甜点。例如《庐山奇谈录》,讲的是当年庐山的神秘生态事件,读来轻松有趣。《庐山中日赛》讲的是一个庐山人与日本人赛跑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当然,作者掌握资料的途径,绝不仅仅是“道听途说”。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参考文献是《庐山续志稿》。这是近代史学家、方志学家吴宗慈的代表作之一,汇聚了庐山的史迹、机构、教育、礼俗、方言等内容,可以说是关于近代庐山最权威的方志。另外,作者也查阅了大量其他资料,从而让那些故事的细节能还原得巧妙与准确。

  对于庐山的摹写,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文学意蕴与故土情怀。在那些历史片段中,作者是在场的,敏锐的体察和关切之情静静地流淌在文字之中。所以,老庐山人的精气神被鲜活地呈现出来。

  同时,庐山的特殊性使得它在不断迎来送往的历史中保持着独立性。例如,老庐山人都自称“牯岭人”——牯岭是庐山的一条主要街道。老庐山人的记忆之中一定有长冲河、洋街、河东、河西的影子。历史的流变造就了庐山人特有的性格:见多识广,眼界高,有优越感。作者又似乎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对庐山的人和事进行历史的审视,故而笔底看似稀疏平常,实则静水流深。

  《1947庐山大火》一文,是书中一个华彩篇章。作者既完整记录了口述者的讲述,亦有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和补充。结尾处他写道:“如果说繁华是一场梦,那么梦总有醒来的时分,而1947年庐山的那场大火,就是某个看不见的触点,是它把人们从梦中唤醒过来的。……时过两三年,人们才突然醒悟到,恰恰是这场大火挽救了他们,让他们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是上天以拿走的方式给与他们别样的馈赠,让他们提前从财富的缧绁中挣脱出来,获得解救。从这个意义上,大火与其说是烧掉了财富,还不如说是烧掉了日后对自己的指控。”这样的评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况味,读来令人慨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