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精神明亮的人(徐艺嘉)

——评马晓丽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3日09: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艺嘉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

  精神明亮的人

  ——评马晓丽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 

  □徐艺嘉

  军旅女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具有独到而精湛的内核,且文字之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昂扬向上的刚硬之气,写出了军人强韧的内在品格。

  故事大意如下:在中俄一次联合演习中,我军特战营的中校秦冲和俄军上校鲍里斯意外相遇。两人既是老朋友,亦是老对手,都曾任中俄边防连连长。小 说在当下和过去两条线索中展开叙述,选取了“陆军腰带”这一物件作为牵引点,通过描写双方的几件交集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中俄军人之间思想、文化、情感的差 异,也写到了两国军人之间从对峙到和解、再到互相认同的过程。无论是中国中校秦冲,还是俄国上校鲍里斯,他们都是典型的铁血硬汉型军人,他们之间的对抗源 于军人尚武争优的心理机制,而他们对彼此的和解与认同也同样来自军人间的惺惺相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中浓厚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结构成小说的筋骨,笔触遒劲有力,在军旅短篇小说的阅读体验中当属久违。“兵味”之缺失乃 长期以来军旅中短篇小说存在的普遍问题,抱怨之声绵延不绝于耳,如今在年轻一代的军旅作家笔下已然难寻军旅之独特气味与感觉,难捕军人区别于其他职业之蛛 丝马迹,如此文字更难满足普通读者对于军旅文学的期待。似乎硝烟一旦弥散,军旅文学的精魂也随之骤然溃散,丟失了曾显赫一时的军旅文学集团冲锋式的号召 力。诚然,这种不堪局面实属多方原因造成,一方面,和平年代许多军人岗位所从事的职业属性与地方职业趋同,两者之间并无楚河汉界、非此即彼的明晰划分;再 有,年轻一代作家由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对军营的生命体验尚处于成形阶段,有待完善,距写出直击军旅重大题材的精品力作尚需磨砺。这也是一些带有揭秘性质 的军旅类型化小说风靡的原因——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猎奇阅读期待。

  而马晓丽在短篇的容量里成功营造了一方纯粹的军旅味十足的写作土壤,军人的气质与风貌重新在这方圣土里安营扎寨。读者被带入到这个充满特殊野战 气息的语境当中,甫一进入,便身陷其中。无论是我军边防连严整内务、开辟菜地自给自足的传统,还是俄军严谨的军规、嗜酒的血性,统统被作家摄入为创作养 分,随风沐雨般自然地渗透到小说里,支撑起一部优秀小说应有的大格局。作家对军营生活是如此熟稔,观察又是如此细微,节奏张弛舒缓有度,恰到好处地服务于 主题。

  作家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处理方式是精妙的。一般凡涉及重大军事题材和新军事变革的军事题材,作家们惯于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进行追踪,而以小说为载 体表现是不讨巧的。短时间内写成缺乏沉淀式的思考,草率而就又往往操之过急,白白浪费了好题材。作家选择短篇加以表现,便需要在已然消化题材的基础上辅以 高超的文学技巧。故事采用两条线索交叉并行的方式架构,以主人公秦冲和鲍里斯再次相遇为开端,把二人过去的际会与当下正在发生的军演结合起来写,由此就构 成了二重空间,爱恨情仇交替上演。当下的生活便不再单薄刻板,瞬间便具有了生命的厚度,这都是以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支撑的。

  这种写法实则表现了两种生活:一种是边防连战士守卫疆土的艰苦,另一种是最为英勇的精英部队如何训练演习,做好随时准备出击保家卫国的战争准 备。秦冲和鲍里斯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代表着两个相邻国的不同利益集团,却又有共通之处。他们过去的任务是确保对方人员不侵犯本国领土,而多年后的重 逢则是为加强中俄两军的联合反恐能力,运用多种手段打击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分子。

  这种关系是微妙的,既有防范的意思,又有合作的成分,二人之间的对比和较量也由此展开。秦冲为保持挺拔的军人之姿大冬天仍然穿着薄薄的作训服, 鲍里斯则始终保有一种身为军人的自觉与尊严感——体现在那一双永远锃亮的大头皮鞋上;秦冲敬佩俄军严格的饮食配餐制度,而在参观过中方的连队之后,鲍里斯 的部队竟也悄悄开始了内务改善,牙缸摆成了一排,连牙刷也都朝一个方向倾斜。鲍里斯对中方侍弄菜地的嘲弄刺激了秦冲的神经,而那根腰带更是直接导致了二人 惟一一次正面的激烈冲突。两个扭打在一起的军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瞬间被激发的愤怒并不只是男人的血性使然,更是两个军人为荣誉而引发的战争。无论是职衔 的比拼、服装上的较量,还是为了双方官兵私下交换装备的冲突,实际上都不代表真正的利益纷争,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作家把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明 争暗战描写得细致入微,而这种对比更多是心理层面上的较量,笔墨尤其着重于秦冲的内心起伏,不动声色而又生机勃勃。

  马晓丽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比如写秦冲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鲍里斯腰带的情景:一条皮质优良的俄罗斯陆军腰带,棕黄色的皮带条上用明线扎出规则的 菱形图案,纯铜卡头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简单的描写,竟为一条普通的陆军腰带笼上了一层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光辉。腰带牵系的是军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而 又单纯。军品是一种象征,它是军人气质中精华部分的凝练,对优质军品的获得是军人最简单也最为直接的热望,这是军人的天性,如同婴儿渴望母亲怀抱一般自 然。秦冲向往得到鲍里斯的腰带,而孰知,后者对秦冲的腰带实则兴味正浓。对彼此军品的膜拜也代表着对对方优秀品质的汲取,当二人再次分垒对峙,曾经的厮打 场面梦回一般重现,原本以为的剑拔弩张并未发生。鲍里斯何以变得宽容?那个曾经因为私下交换腰带而被鲍里斯无情抽打的大个子士兵最终的死亡是否撼动了他?

  表面分庭抗礼,实则殊途同归。正如秦冲最后得出的结论:“两个军队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式,习惯了就只觉得自己的好,就算发觉了人家的好,也不会轻易就学,因为不习惯,还因为没有积累一时学不来。”

  然而,秦冲和鲍里斯在误解得到澄清之时,对彼此的认同感正是它们互相习得的宝贵财富,小说在最后部分给出了答案。短篇小说需要一个立得住的触动 点,像精巧的报时钟设置的布谷鸟一样。表门原本是关闭的,等小说写至关键时刻,正如钟表行至整点,这个门能准时弹开,布谷鸟如约到来,“布谷!布谷!”的 啼鸣戳到人心窝处。《俄罗斯陆军腰带》的结尾正如同布谷鸟的登场。误解最终解开,谜底也随之揭晓,牵涉一个生命的心结终于打开。秦冲得知,大个子士兵并非 因为承受不住鲍里斯的酷刑而自杀,而是以军人的方式体面地结束了生命——战死在车臣,并被授予了总统签发的“勇敢”勋章。而鲍里斯和他的部队庄严的降半旗 仪式也让秦冲警醒:在演习中死去的中方战士并不仅仅是无谓的事件,而是等同于战死沙场的牺牲。逝者用生命捍卫的,是军人用气节守住的一个明亮的精神世界。 想透了这层意思,连秦冲屡犯的神经性皮炎竟也不治而愈,“借着月光,秦冲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胳膊平整光滑”。

  小说以余韵定输赢,在结尾转折之处再次升华主题,进一步显示了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力。令秦冲震动的是,鲍里斯并不如他期许的那般日后定会擢升为将 军,相反,在执行任务后他就将离开部队。至于他们各自的生活,也将沿着平常而普通的方式延续。如此境况,再去回想二人在演习期间的种种纠葛,更是感叹。两 个军人心心念念牵系的,无非是对军人精神的执著守望,无怨无悔。约翰·高尔斯华绥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品质》,讲一个做靴子的顶级匠人如何终身坚守 着手艺人的风骨,直至生命的终结。秦冲和鲍里斯亦然,如同工匠执著于工艺一般,穿一天军装便恪守一天的职责,博得对方口中一个“好军人”的头衔是他最高的 荣耀。

  这样的题材是否能偶然得来?答案是否定的。小说一以贯之的军人精神和作家的执念一脉相承。除去作家本人的军人身份,故事的写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 顺。小说取材于现实中的一次中俄联合军演,主办方一开始并不愿意作家去——一个女同志,要准备单独的房间,野外也要有单独的帐篷和厕所……诸多不便。但作 家并不轻易服输,坚决要求前往,几番协调争取,终于得以近距离亲身体验,这才最终收获了这篇小说。

  《俄罗斯陆军腰带》的出现恰能解答普通读者的困惑:和平年代的军人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活?马晓丽用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两个军人,进而映射出一代军人群体的生命状态。他们或许不会获得更多,却担当得起这样一个称谓:精神明亮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