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评《中华祖脉》(郭贵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7日10:48 来源:光明日报 郭贵春
《中华祖脉》 李琳之著  西苑出版社《中华祖脉》 李琳之著 西苑出版社

  李琳之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践行者。他不仅读“有字之书”,更读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无字之书”。他循着我们老祖宗的足迹,上山下乡,走东访西,实地考察这些先人活动的遗址废墟,寻访中华文明滥觞之地的种种蛛丝马迹,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祖先活动脉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照“三皇五帝”和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不管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三皇五帝”都显得久远,这就使得我们的根祖文化研究有了相当的难度。李琳之的《中华祖脉》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他试图克服这些偏颇,试图从实地考察得到更有价值的材料和启示。我们从他这部30万言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努力。

  首先,《中华祖脉》应当表达这两层意思。第一,晋南、晋东南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生活、繁衍的主要根据地,是中华民族这棵庞大树冠的直根系。本书第一编就是“三皇五帝”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我们在这个“中华祖脉”绵延的地方会和作者一样,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因为作者把这些故事发生的具体方位都考证了出来,把这里发生的文化源头的故事,结合出土文物做了很具体的描述;第二,作者告诉我们,晋南、晋东南地区还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氤氲、繁衍的原点。譬如古晋国文化、“忠义”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汉留侯张良急流勇退的隐士文化、姑射山神仙信仰的道教文化,等等。

  《中华祖脉》一书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李琳之在探索一种新的文体表达方式,这就是他在“后记”中所说的历史大散文。其实,我看用学术大散文概念来表达可能更贴切一些。他既不同于那种“感喟式”文化大散文的意象、夸张,也不同于那种“小说家”文化散文的诗意、浪漫,他更看重的是一种散文化的学术求证,是那种将枯燥、乏味的学术问题用浪漫的文学语言表述出来,既有学术文章的逻辑严密性,又有文化散文的审美情趣性,是将学术和文学、历史和现实、高雅和通俗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感觉,李琳之把僵死的东西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他在追求文章的“真”和“善”的同时,更注重了文章的“美”;在强调文章蕴含的内在价值时,也在追求扩大文章的受众面。尤其是他写文章时,总是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以“长”、以“大”、以“尽兴”见其特色,这种吞古纳今、随心挥洒的文章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我们读来产生的感觉是海阔天空、酣畅淋漓。

  《中华祖脉》的价值不止于此。重要的是李琳之一边走着,一边思考着;一边思考着,一边探索着。他从感性出发,又不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透过外在的表象,去洞悉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有益的哲理启示,这使他的感喟具有深刻的理性特征;他从“小我”出发,又不以个人情感为坐标,而是把“小我”融化在社会的“大我”之中,以整个社会的人文情怀为归结点,这使他具备了“大气”的视野;他探索的是历史文化,但他又立足于当今的现实,牢牢地把握着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这使他的写作有了明确的时代指向;他做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但他不辞辛苦地跑遍中华祖脉绵延的山山水水,用科学实证性的态度去探讨、去求证我们的远祖文明,这使他的文章理论拥有了坚实的根基。李琳之以一种“在野”的、独立的、综合民间历史见解的方式,深入历史的源头深处去全面审读、拷问我们的祖脉文化,《中华祖脉》因此有了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