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花开时节说芳菲(陈先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5日13:28 来源:新民晚报 陈先义

  1935年11月1日,当在湘西担负牵制国民党军主力的红二、六军团从前方传来胜利捷报的时候,在湘西桑植军团留守处,一个幼小的生命伴着胜利的炮声诞生了,她就是一代元戎贺龙的长女。因这个女孩诞生在烽火岁月的胜利捷报中,红二、六军团的首长们便给孩子起名叫捷生,意喻她是在祝贺胜利的捷报中诞生的。此后,这个襁褓中的红军后代便在父母的马背上、怀抱里走完了长征,经历了烽火连天的岁月,经受了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解放后,贺捷生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女将军,并且是一位历史研究的专家。人们大多知道,贺捷生是贺龙的女儿,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但更多的人认识她,却是通过她的一篇又一篇流畅隽永的散文作品,通过她作品中感人故事了解她的。《索玛花开的时节》便集结了她近年的部分佳作、新作。

  贺捷生散文很多发表在《人民日报》。她与《人民日报》,有一段特别的故事。作为散文作家的贺捷生,对文学的喜爱,始于中学时代,或许是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或许她那非同寻常的特别经历,早在湘西被寄养的日子她便萌生了要当作家的愿望。然而,在她后来考大学报北大文科时,父亲贺龙却不太同意。在政治风云中搏杀了大半生的贺龙希望爱女能学个理工科,学成了直接服务苍生,效力人民。

  可贺捷生执意要报文科,并立志要当作家。无可奈何的父亲拗不过女儿,勉强同意时撂下了一句话:那好吧,我同意你学文,希望你写的文章能有一天发表在《人民日报》。这或许是父亲的一句赌气话,却是贺龙发自内心的一个最高要求。因为在这位开国元勋看来,《人民日报》是至为神圣的地方。有一天能在传达党的声音的报纸上看到自己女儿写的文章,作为一名将军他也感到几分欣慰。然而,贺捷生此后真正的职业是一名历史学家,写作不过是业余爱好。1975年,当她的第一篇文章真正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时候,父亲早已辞别人世。

  记得那一天,正是父亲的冤案平反昭雪一周年的纪念日,贺捷生怀揣刊载她文章的那份《人民日报》,来到八宝山父亲灵前,边燃烧边报告九泉下的父亲:你对女儿的期望实现了。她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祭奠和思念。从此,她笔耕不辍,且不断有佳作斩获,如今创作颇丰,已经是一名硕果累累的优秀作家了。

  熟悉贺捷生的人都知道,这位生于名门,长于帅府的女作家,人们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是和蔼可亲、平实善良和平易近人的品格。一方面,因战乱原因,她在幼年时代离开了延安,别却了父母,被寄养在了湘西别人家里生活,自然少了生身父母呵护的种种温暖。全国解放后,贺捷生虽然有机会回到父辈身边,但很快又备尝了父辈因一系列政治运动而遭受的迫害之苦,特别是“文革”的动乱年代,她因被沦为“狗崽子”的境遇而饱受虐待。父辈的“光环”,将门的出身,那种荣耀和辉煌,对她来说,更多包含的是五味杂陈的苦涩。然而,这样一个红军的后代,血脉里奔涌的毕竟是一代元戎的血液,承传的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所以,不管遭受多少不公正的对待,也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她始终忠诚不移,信念不变。正直、勇敢、仗义执言是她与生俱来的品格;朴实、真诚、与人为善是她人生信奉的准则。她的人生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在那个慑于“四人帮”的高压、人人自危的年代,她曾为父亲的彻底平反及其追悼会的举办,秉笔上书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矛头直指“四人帮”的阴谋,其酣畅动情的文字以及感人肺腑的陈述,以至让晚年的毛泽东潸然落泪。

  还有,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日子,她曾经秘密收集“四人帮”破坏文艺发展的罪状,并联合文艺界几位知名人士,再次上书毛泽东和已经重新出山的邓小平,全面反映了全国文艺的真实状况,把错误批判电影《创业》以及文坛“没有散文、没有小说”的情况,设法让毛泽东主席知道,并最终促成了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重要批示,从而让中国大地吹来文艺春天的第一缕春风,为中国文艺形势向健康方向转折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品乃人品的写照,如今,经历过苦难和辉煌的女将军,已迈入古稀的年华,但她眉宇之间,不仅留住了那似乎永不消逝的青春,而且她的文字,永远保持了只有年轻人才有的那种蓬勃的青春朝气。她笔锋正健、思维敏捷,作为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见证者,期待她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把她知晓的更多故事、更多历史告诉社会,让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她的篇章,对新中国的明天更加信心满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