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三年和六十年都因有“气”(马小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3日10:56 来源:人民日报 马小龙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在人与戏和剧场的反复碰撞与蕴沉中,剧的气韵一定会让人不能自已,到那时谁还会抱怨交通、配套与观剧氛围的缺乏呢?

  地处北京广安门外的国家话剧院剧场,投入使用不过3年。到这里看过戏和没到这里看过但关注戏剧的人大都会感慨,这个没有观剧历史和氛围的地方如何成为殿堂级的艺术场所?交通及周边商业配套诸多不便、民居环抱,将剧场建在此处,是出于城市文化场馆整体规划,抑或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相较于别的知名剧场和剧场集群而言,它确实毫无优势,观众发出“谁跑那儿看戏去”一类的声音也不足为奇。然而,抱怨终究只是抱怨。华灯初上,人们或迎寒风,或顶暑热,弧形的大厅人头攒动,大家在这个被他们抱怨过的、甚至还正在抱怨的剧场中享受观剧的快意。

  如今的国家话剧院剧场已然成为北京城西南的一道艺术风景。这显然与国家话剧院几十年的创作传统和这几年的优秀作品储备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个剧场虽没有首都剧场那样的历史沉淀,也没有其他剧场集群的年轻人的特别拥趸,但在剧与剧场间的磨合中,它迅速获取了一种自然调适、一种契合。剧场不只是个空旷的舞台,不只是个演戏的地方,剧场是有灵魂的、有气息的。

  我曾仔细打量过很多人非常喜爱的首都剧场。他像个历经沧桑、内心结实且归于冲淡的五六十岁的儒雅艺术家,每天静坐在那里,欣赏和吐纳着每一位过客和观众,他有着精致而传统的内檐,也有高贵且古朴的画框造型的台口。60年,恐怕得有数千场戏了吧,上万人次的演员和无法计数的观众,赋予这个剧场、这个舞台一种无法言说的深沉!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几十年的人和戏养它、浸润它,众多的手笔在此汇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气场,它反过来又抚摸、温润了这些戏和人。

  就是这样一种人养戏、戏养舞台,舞台又养人、养戏的不尽的循环,造就了今天的剧场。这大概就是坚守的价值。3年的新国话剧场与60年的首都剧场,背后都有一个风格迥异却步伐同样坚定的院团,一个是国家话剧院,一个是北京人艺。好戏连台,品格超然,在人与戏和剧场的反复碰撞与蕴沉中,剧的气息、气度、气韵,一定会让人不能自已,到那时谁还会抱怨交通、配套与观剧氛围的缺乏呢?

  假以时日,在剧场与城市的来来往往中,这种气息终会糅入我们的内心,曲终而气未散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