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仁者之风巍峙也(王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1日14:47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蒙
周巍峙周巍峙
12     周巍峙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12 周巍峙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

  1996年12月,就在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召开前夕,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同志不幸逝世了。只剩下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必须把文联主席的候选人定下来。包括中组部、中宣部的负责工作人员在内的人事安排小组紧张地开始了新的一轮,也是决定性的一轮征求意见的工作。这种广泛的与认真的搜集民意,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的一个重要程序。人们背对背地发表意见,说得上是各抒己见,毫无顾虑,畅所欲言。这样搜集上来的意见,大多会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乃至采纳。

  人们不由得想到了同一个名字:周巍峙同志。他有老延安的革命资历,他有老音乐工作者的专业修养与实绩,他有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经历,他有几十年来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同甘共苦、荣辱与共、风里来雨里去的命运与沧桑经验,更主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亲和力,他是文艺工作者的朋友、兄长、领导与办事员。

  早在我做青年工作的上世纪50年代,我在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时候知道了作曲家周巍峙的名字。与他正式有所接触却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了。

  1980年夏天,我与几位北京的作家应邀去了大连,那时大连正举办舞蹈比赛,巍峙同志作为文化部的领导,在那里主持这一活动。得知我们在大连后,他通过当时的秘书卢山告诉我说,巍峙同志要到我们住的旅舍来看我。我与卢山同志在新疆就相互认识而且共过事。我听了颇觉不安,因为不论是从辈分还是从职位上看,岂有让周老劳动之理?我忙说我去看望周老,但卢山说周部长说了,他一定要来。

  后来我们见了面,周老邀我们同去看下午的舞蹈演出。从我们住的旅舍到剧场,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周老走得非常快,我们只能紧追慢赶地在后面跟着。这是一个不摆官架子的领导,我的印象很深。

  1982年,也是批判白桦的《苦恋》那一年,巍峙同志要在人大常委会上做一个关于文化工作的报告,他约我来谈谈,听取一下意见。我们找了一个晚上谈了一次。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我说了一些什么,中心意思似是希望党保持文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吧。我可能说得并不清楚,但是巍峙同志的谦虚与民主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告诉我他吸收了我的意见。

  后来,我到文化部了。巍峙同志虽然从部领导的职务上退下来了,但他仍然担负着主编“十大集成”和主持党史办工作的繁重任务,这些任务其实都是硬碰硬的。其他像振兴昆剧、交响乐基金会、田汉纪念与田汉基金会的工作等,也是靠他来抓。他的工作丝毫没有比处于一线时减轻。他永远是忙忙碌碌的,他的精力也永远是十分充沛的。有些场合我们还会碰到一起,他走路快我是早领教过了的,他上楼梯也快得吓人,有时是一次蹬三级,遇此我惊呼请他放慢,怕他飞速上楼搞出什么闪失。巍峙见他的精力震住了我们,似乎有点得意,他走得更利索了。害得我不断地向他老进行人不服老是对的,但完全不服老也不行之类的辩证宣传吁请——请他多加保重。

  回想几十年来的文艺工作,有点事情,文艺界风就刮得特别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能有巍峙这样的老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人为善,广泛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绝大多数,坚持尊重艺术规律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确实是不容易的。

  周巍峙同志以九十八岁高龄逝世,仁者寿。巍峙同志确有仁者之风。

  (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于2014年9月12日去世,我们在此编发王蒙先生的文章,作为对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的缅怀。编者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