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军事文学期待新高度(汪守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9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汪守德

  众所关注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终于落下了帷幕,作为国家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引人瞩目是非常自然的。我个人理解,举行这样的评奖,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评奖自身,不在于要检阅什么创作的成果,更不在于要吸引眼球引起关注,而在于通过评奖这一途径,对我国的文学创作起一种有效的推动作用。从本届评奖启动伊始,就陆续有包括部队作家在内的众多作家的作品,渐次进入被推荐、入围、提名乃至获奖的名单。不管这些作品最终达于哪一层级,对作品都是一种肯定;也不管你对作品认可、喜欢与否,人们对评奖有多少议论,它证明这就是文学的现状。矢志于文学的作家们,会借此机会对文学作一番审视之后,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且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中国文学的未来风景,以及人们所期盼的中国文学的高峰,相信就出现在其漫漫修远的路程中。

  部队作家共有5部作品在这届“鲁奖”的评奖中获奖,与往届的获奖情况大致相当。分别是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贺捷生的长篇散文《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侯健飞的长篇散文《回鹿山》、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黄传会的报告文学《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等。当然也还有一些部队作家作品,先后进入评奖程序的各个轮次,甚至有王凯的中篇小说《终将远去》荣进前十,获得提名奖。

  每一部获奖作品自有其获奖的充分理由。马晓丽的《俄罗斯陆军腰带》,在一个短篇作品中,将中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差异在军人身上的表现,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妙趣横生。作家的独特感受与发现,使这类不常见的题材写作成为一篇难得的佳作。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是对父辈历史的真切回视和深情叙述,让读者通过作者的书写,重新回到历史的怀抱,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暖与凌厉,以及作为父辈的坚韧与博大,从而给人对于革命历史不一样的认知。侯健飞的散文《回鹿山》,纯粹以个人化的写作,将逝去的先是军人、后为农民的父亲,作为无情审视的对象,写出了人物的高大与卑微,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鄙夷与尊敬。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是一部战地日记,显示出强烈而鲜明的亲历性和情感性特征。作者以战争亲历者无可质疑的身份,记录下一段履险涉危、惊心动魄而又弥足珍贵的历史,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使作品本身具有了最独特的品格和质地。所谓底色,就是作品以战争为底色和背景,衬托出强盗的罪恶,弱者的抗争,人情的美好,和平的向往,以及战争所导致的无尽的牵肠挂肚,不期而至的生离死别,说不尽的缅怀与感伤。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所做的全方位记述。作者深入农民工的群体,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历史及其酸甜苦辣、生活愿景等等,其写也真,其情也切,充分反映出军队作家的深挚情怀与强烈社会责任感。

  在点赞这些获奖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军事题材的文学,抑或是军队作家的创作,有一些话想说一说。众所周知,在建军以来的近90年间,特殊的战争生活和军事生活,特定的政治要求和文化意含,使我国当代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既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和特质,也形成了某种相当深厚的传统,这对今天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者仍然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热心于这类题材的作家们,在文学态势日趋多元的当前,既继承、背负和延续着这个传统,又努力迈开探索创新的步伐,力求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能够真正与时俱进。在我的眼中,有这样两支队伍令人感动,一是那些早已成名的作家,他们有的甚至年逾古稀、耄耋,但在时风吹拂之下,仍宵衣旰食、坚持不懈地热衷写作,在军事题材文学的探索之旅中,几乎站立成一座座迎风而立、令人肃然的雕像,并且在各个文学门类都可看到相当有质量的作品不断地出版和发表。这些作家显示出独特的写作风格与优势,他们对选题的选择,对生活的掘进,对体裁的驾驭,对奥秘的探求,都体现在写作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上了,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精湛的程度。这些成熟的作家们年复一年地用高质量的作品,充实着自己的创作库容,创造着文学的喜人景观。不仅如此,由于其写作上的纯熟与上达,让人对其怀有更高的期待。

  二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一批年轻的部队作家队伍化蛹成蝶渐成气候。在他们身上既有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东西,有一番努力创造出大作的勃勃雄心和创新精神;也时而有缺少豪情、不再天真的相异之处,文学的理想变得较为迷惘,似乎显得更清醒、更理智、更低调了一些。这支年轻的作家队伍似乎居于与前辈作家不同的处境和氛围,所接受的文学观念和对生活的看法也有某些显明或细微差别,因此其创作的起点与终点、心理与趣味、追求与目标、气质和面貌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同前辈作家的不同。由于部队年轻的作家队伍在创作上具有较高的起点,并且时有相当不俗的作品来证明他们的用心、潜质与前景,人们对这支队伍无疑是寄予很大希望的。

  本届评奖在全国参评作品佳作林立的情况下,部队的作家应该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获奖数量既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也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在看到我们不太差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将其放在全国文学创作总体发展的大形势面前,来清醒认识和分析部队文学创作的不足与问题,特别是部队作家队伍,以及地方的同仁所共同感觉到的部队文学创作存在的隐忧,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安之若素和盲目乐观。

  客观地说,虽然在当下军事题材的创作中,部队作家拿出的作品,仍然能时时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但已不如往日那么热门乃至受到追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一些人在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对军事题材作品的关注,不仅存在着有意无意忽略与回避的现象,还时常出现对其评价偏低的情况。这使得军事题材作品在当时看上去较为热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显得沉寂和落寞。这其中除了嬗变的价值观、文学观的原因而外,也表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某种值得深思的历史与现实。

  从一般性的要求而言,部队作家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创作,可以作出多样性的选择。但从社会的要求和认可,以及获奖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看,战争和军事生活永远是部队作家的本职、主业和取向,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其所具有的优势也正在于此。问题仍然在于部队作家对战争和军事题材创作作出怎样的反映、思考和表现。这并非是个轻松的话题,所面临的难度和困惑似乎越来越大。身为吃军粮的部队作家,显然既要响应实现强军梦的号召,须用优秀高质的文学作品,用感人的文学形象来塑造民族精神,来激励部队的战斗士气,服务于部队现实建设的需要;同时又要能够在军事题材的作品中,以战争和军事生活为载体,来进行中国军事题材作家深邃的历史和人性思考,来反映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更为深刻、冷峻和严酷的本质,以有深度、够分量、震撼性的作品,来反映部队作家深厚的甚至是终极的情怀。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军事文学创作。在民族解放的战争硝烟消散不远,一场边境战争也刚刚结束不久的时候,战争文学的创作者们,大有一种赶上和逮住了历史机会的兴奋与急迫。因此每一位军事题材的作家似乎都信心满满,欲一飞冲天,部队作家的心灵与触觉更是统统接近和投入战争的真实地带,去进行对于战争和军事生活的探索和表现,一批有着鲜明追求、独特思考和艺术新质的作品便应运而生,以至于被以“浪潮”之说来做颇为夸张的描述。而现在的部队作家从心理感觉上好像离战争十分遥远,再没有那种灼烫揪心的襟怀,有的甚至同现实的军事生活也极为隔膜,听不见官兵所经历的风雨心声,作为一个部队作家,缺少了许多心中本应始终升腾的热情与温度。

  如何从本民族的战争和军事生活出发,创造出为我们真正引以为傲的战争文学经典,仍然是个必须面对的艰难课题。我以为对于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在真实与虚构、情感与哲理、性格与民族等等方面的表现上,都远远没有达于应有的边界与高度,总是缺少足够的火候来进行脱胎换骨的锻造。从本届的部分作品来观察,似乎使我们看到了军事题材文学的一种新的端倪。即作家们更为关注战争的历史与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本来,硝烟远去的那些往事到底应该给人们留下怎样的记忆,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历史与生活的真相了解清楚,并把它以文学的形式有意味地写出来。启示或许正在于我们有责任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去,真正读懂和厘清生活本身、民族人物和军人性格,从而强化对战争中每个个体命运的关注、思索和表现,接触与开掘至其核心层面,揭示出某种超越政治与道德判断的历史真实。或许像这样的作品,其对历史的重温、情感的深化、想象力的增强,都可以提供一种可能,使得我们在获得和凭持真正的生活依据时,深切体验到民族战争生活中所潜含的荣耀、悲怆及人类之痛,这样的战争历史对于我们而言就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我们的内心因此而变得更加激昂、宽阔与悲悯。令人高兴的是,我们今天发现生活的眼光,叙述故事的能力,创造文学境界的水平,都有了可喜的进步,军事题材作品的真正魅力,或许就隐藏在那些令人意外的陌生叙述之中。

  对于现实的军事生活而言,疏离、犹疑和畏惧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扎实的深入与悉心的钻研是惟一的出路。近些年已有一些中青年作家对此颇有心得和作为,拿出的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广受称赞和好评,其经验显然值得提倡和汲取。佳作就产生于充满苦辛、劳累与困顿的奋斗当中。任何埋怨和远离生活的态度,并把创作的困境统统都归咎于生活本身的做法,都是毫无意义的。回避与逃脱,只能使我们面对鲜活的现实时表现出不应有的胆怯,只能导致作家现实感受能力的褪化与萎缩。那些投身现实并收获颇丰的部队作家,或许可以用其浸透艰辛汗水的努力成果,对这一问题作出最具说服力的回答。

  还要克服不应有的落伍心态和偏居心态。较之地方作家,部队作家所受的限制与约束,存在的迷惘与困扰,或许更多一些。地方作家可以写的东西,部队作家则未必;地方作家可以不去承担的任务,部队作家不仅要积极承担,而且要很好地完成。这给部队作家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队作家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曾有的荣光和肩上的责任,都只允许在未来的创作中,通过探索书写军事题材文学新的荣耀,而绝不能使之在我们的手中无声地滑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