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如何保住古诗文的美——由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想到的(葛云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6日10:24 来源:人民日报 葛云波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比单纯在教材中增加古诗文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上世纪初以来,古典诗文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反映到小学教材上,就是曾一度不见它们的踪影。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选入一些,后来有所增加。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关于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应增加古诗文篇目的提议和讨论一直很多,这些提议和讨论对提高国民对古典诗文的重视程度和接受热情,无疑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古典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内容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们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之美;它们高度凝练,语短情长,表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它们从生活中来,表现出古人世界丰富的情与事。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文呈现出一种境界之美,得意忘言,空灵悠远,这得益于先人对浑朴天地的贴近与体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东方文明独特而深刻的智慧。因此,适度在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文,让孩子们阅读古诗文,濡染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对于培养少儿的审美感受(审美是真、善观念形成的途径与基础),是极其有益的。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增加的幅度、选入的标准与教学设计等问题,都需要思考和规划。古人写“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天地之间这一派自然风光,若是进了教材,会否因为应试教育的思维,而仅仅被硬性要求背诵、默写,为释义和理解设计标准答案?一首素朴浑然的妙诗在进入教材之后,会不会就像把大自然硬扯进一个细窄闭塞的管道,窒息了它的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在教材中是否增加古诗文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如何教,如何读,如何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想想孩子的心理以及接受习惯,接受不同孩子的差异并加以引导,而不是严格地框定、限制,不是填鸭式地强迫灌输。自由的教与学的境界,是大家共同努力追索的。“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境界,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

  现在,古典诗文阅读的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上,还表现在生存空间上。“澄江静如练”“绿杨枝外尽汀洲”“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样的自然美景越来越少。湖干河污,水泥森林不断扩展,棚养花草纤弱易萎,这种现状让孩子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美景?会不会我们提供了书本中的美,而孩子们却找不到现实中的真?因此,关于古诗文的讨论,又应该不拘泥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关注大的社会背景,做综合的反思,进行综合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为这一层面的思考做了有力的注脚。

  因此,就少儿阅读古诗文、继承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地在教材中增加几首古诗文,还要做另外更艰巨的工作: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制度的改革;二是改善我们的生态与生活,让古诗文中的美景重返大地,让古诗文的土壤重新鲜活,让人能够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这样综合性的工作,必然是美、真、善合一的工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