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最后一位大儒的心灵史(高中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5日14:52 来源:海南日报 高中梅
梁漱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梁漱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

  日记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活跃在五四以来的文坛,涌现出不少名篇佳作,如《鲁迅日记》、《胡适日记》。这种毫无掩饰的本色文字,每读一次就如同经历一次人格的净化。这部上下两册的《梁漱溟日记》,就是梁漱溟现存全部日记的汇编,是梁漱溟的人生实录与独白,更是最后一位大儒的心灵史。

  梁漱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多有散失。历经文革,劫后余生的梁漱溟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书中,有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的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人名索引,是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实录。还附有数十幅首次公开的梁漱溟私家照片,如考察山西村政,1949年迎接北碚解放,1973年参观毛泽东故居等珍贵的历史留影,为世人了解梁漱溟,提供了一个“窗口”。

  梁漱溟日记详细记录了50年的个人行止,具有真实不可替代的价值。梁漱溟出身于典型的中国式贵族,到其父梁济一代,家道虽已中落,但梁漱溟很早就有“君子”的兼济天下感,对社会、乃至对人类都具有责任感。辛亥革命爆发前,梁漱溟就参加了同盟会。24岁时以中学学历执教北京大学,后来辞去教职,投身乡村建设。后上缙云山闭关修佛,并常年坚持著述修行。读之,梁漱溟的博大精深、高风亮节,令人心仪神往。

  梁漱溟日记也是20世纪中国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比如在“文革”日记里,1966年8月18日梁漱溟这样记着:“去北海未成,以天安门大会,无车可通故也。午后去政协参加学习会。”五天之后,“是日有大字报,要拆碑,限二十四小时。”这里的“碑”指积水潭南岸,梁漱溟父亲殉道纪念碑。“早起监督劳动,扫街道”,这样的句子时常出现在他的日记里,几乎就是他“文革日记”的主题,读来让人唏嘘。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仅是梁漱溟的自我评判,也为后人所公认,其率真无伪、反躬自省之诚,在日记中多有表露。梁漱溟多次公开表示负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日记中也常见梁漱溟所作的自我反省:“夜醒后思年来俗念盈胸,没出息到家”,“我一生得力在处处‘有自己’,然而今日最大病痛亦正在脱不掉个人主义,‘不能没有自己’”,“有人纠正,思之不能释然,小气极矣”。而梁漱溟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却非常高,费孝通说:“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季羡林说:“对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气。”

  读这部日记,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真”字。梁漱溟写日记不是为了后来出版,而是作为生活的备忘录来写的,他日记中的很多想法与他公开发表的都是完全一样,这是非常难得的。很多公众人物,尤其是当代的名人,都是人前人后形象很分裂的,表面说一套,但内心想的是另一套,梁漱溟在人格上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梁漱溟曾被称为“最后的儒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象征性说法,并不是单纯指称梁漱溟个人,而是以他为代表的整个民国知识分子即最后一代儒家,包括钱穆、冯友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最后一个儒家。

  透过这部日记,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仍能让我们感怀传统、思考现在。梁漱溟一生思考的是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下也依然存在,这也是今天的我们阅读梁漱溟作品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