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本素雅的书,灰色的封面,白色的书脊,书名与作者名镶嵌在横放的金黄色丝带里,愈发夺目。封面的右边嵌以“世界和平”的小漫画,两个稚童模样的人儿,张大热切期盼的双眼,一个认真地写着,一个在一旁看着,天真烂漫,无限美好。
阅读这本书,我像看到了一张蕴涵深刻的传道授业解惑图,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在空旷的教室里聚精会神,目不转睛。这个认真听课的学生就是孙卫卫,老师却有许多个,其中包括那些已经逝去多年,却留下无数回想的大师们:一向不遗余力地热心助人的胡适,热心教育爱满天下的陶行知,尽心尽责、公私分明的朱自清,认真创作、心疼孩子的老舍,还有用爱拥抱一切的冰心,提倡真话用心写作的巴金……这些从民国年间走来的文化人,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让后人敬仰,见贤思齐;又像一汪汪清澈的甘泉,为后人洗濯沾满尘垢的心灵,代之以清亮、透明、真挚。
生不逢时,卫卫是个70后,未能亲炙大师们的教诲。生亦逢时,随着卫卫创作成果的日见丰厚,他的老师更多的是至今还在儿童文学领域里辛勤耕耘的前辈们。我以为《书香,少年时》第一辑里的文章,是卫卫最用情用心的追认,追认前辈们在他的身前留下的温暖脚印。他把前辈作家的音容笑貌近乎真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惟妙惟肖,印象至深。束沛德“读书做事认真,待人处事真诚,言谈写作真挚”;金波感激于母亲和老师的浓浓恩情;樊发稼热心扶持后学,永远心系文学事业的奉献精神;莫言的平易近人;高洪波与安武林的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俞晓群对出版与文化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在《张之路:侠者如斯》中有个普通的句子,在我看来是特别有象征意义的,即“这次,因为喝酒,他知道有一个叫孙卫卫的人特别喜欢儿童文学”。这是孙卫卫的开始,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喜欢”。因为喜欢,才会有带上文学符号的孙卫卫;因为喜欢,才会有这一幅幅让人温暖于心的求学图。
事实上,求学不止于课堂,还在其他的场合里。在饭桌上,张之路问安武林、谭旭东和孙卫卫等人最近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争着发言。一个热心的老师,几个好学的学生——这不就是最生动的课堂吗?一边吃饭,一边传道解惑,可谓其乐无穷。文化界里的薪火相传,因了笔下情感炽热、浓烈的文字,才显得更加动人。卫卫说道:“看他们的书,等于无数位老师在给我这个小学生上儿童文学课,国内国外,近代现代,上海北京,我的儿童文学老师遍天下。”
读书,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从前辈作家身上汲取营养,其乐陶陶,甘之如饴。但凡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文化人,几乎都是个性情鲜明的书痴。读书,也是一种学习,是更可以随时随地、无拘无束、任意自在的学习。从后两辑的内容来看,书痴卫卫是深有体会的。因为读书,才有了如今质朴为人、真诚为文的孙卫卫。
孙卫卫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隽永绵长。他如此评价孙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体会到他作品中的一种朴素之美,而且越读越有味道,如同荷花一样清新、脱俗。”从文字风格来说,喜爱孙犁作品的孙卫卫,与孙犁先生是颇有几分神似的。
(《书香,少年时》,孙卫卫著,海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