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推荐两本奇书(张守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3日16: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守仁
《乱时候,穷时候》  姜淑梅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乱时候,穷时候》 姜淑梅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

  一

  近两年接连出了两本奇书:一本是《乱时候,穷时候》 ,另一本是《苦菜花,甘蔗芽》 。第一本书由磨铁图书公司“铁葫芦图书”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只过了几个月,就连印了4次,好评如潮,奔走相告,成了畅销书。CCTV- 10、凤凰卫视、 《南方周末》 、山东卫视等众多媒体相继作了专题报道,还被新浪好书榜、豆瓣读书评为2013年度30本好书之一、是最受关注的图书。

  作者姜淑梅老太太, 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百时屯村,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是1960年大饥饿时跑“盲流”到黑龙江安达市的家属工。她没有上过正规小学,到1997年60岁时才开始认字。2012年,在她大学里教书的女儿艾苓鼓励下练习写作。她说:“俺早就是坐吃等死的人了,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书,俺哪能学会? ”

  女儿说:“试试呗,不试你咋知道? ”

  大儿子知道妈要跟大妹妹艾苓学写作,说风凉话:“妈呀,你要能发表文章,胡锦涛就来接见你。 ”儿子这么说,妈不服输,反倒促使她鼓起写作的劲头。

  一开始拿笔,姜淑梅手哆嗦,横也写不平,竖也写不直,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练了一段时候,一天才能写三五行字。

  艾苓教她写自己熟悉的往事。于是姜淑梅老人就把她记忆中的往事,老家村里的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乡规习俗和逃荒中的苦难、挣扎、坚韧、互助,一篇一篇论叙下来。姜淑梅的叙事,全是口语,干净利落,不加评论,不予褒贬,质朴真实。由于未经通行意识形态的过滤、筛选,这是真实的民间信史,弥补了正史的忽略和苍白。近六七十年来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坎坷曲折,全渗透在普通人一个个生活遭际之中。老人用老百姓的语言、迥异于知识分子的方式,叙述、复活了她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字里行间,融化进传统女性的美德、底层民间的善恶标准,以及人民大众的耐苦、勤劳和勇敢,因而让人读了感动不已。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版后,作者应CCTV- 10之邀,到北京做了个节目,开了个读者见面会。有个女孩看见姜淑梅,叫了声奶奶就哭。姜淑梅看见读者这么难过,觉得对不起她,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

  二

  我和指导姜淑梅写作的她女儿艾苓很熟。1997年,爱写散文的艾苓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当时我在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做评奖、编书工作。自1994年夏天起,基金会在冯牧、袁鹰、张锲等人的倡议下,创办了一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为优秀青年作家出版他们第一本书。当时我是编审委员会常务编委。1999年初,我发现一位也叫张爱玲的青年作者送来的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很有基础,文字清新,笔带感情,便推荐给编委会终审。终审通过后委托我写了题为《心中的绿地》的序,为她出了第一本书。我和编委会主任袁鹰都担心读者误认为作者是在上海写了《金锁记》 《倾城之恋》而出名、后定居于海外的那个张爱玲,便和她商量,建议她署名时改为“艾苓” ,她欣然同意。从此我和艾苓有了较多的联系。之后她又出版了散文集《风也穿鞋》 《一路走来》等著作,成了一位散文家。她从办公室秘书工作转行干了四年多记者。从2004年起,艾苓到绥化学院当了专教写作课程的副教授。2014年夏,我寄给艾苓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编选的《世界美文观止》 ,供她在教学中作参考。艾苓收到书后打电话对我说:“老师,我感谢你帮我出了第一本处女作,扶我走上了文坛。但我后来出的书,没有我母亲写得好。我给你寄两本我母亲姜淑梅写的书,你肯定会喜欢。 ”这样,艾苓让母亲签上名字,寄赠给了我上述那两本奇书。

  艾苓因事来京,详细告诉我她怎样教母亲讲故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择细节,怎样帮她改错别字,教母亲叙事时怎样才能简洁、干净、吸引人……艾苓向我描绘她母亲如何沉迷于写作之中,就像一个穷孩子,从来没玩过玩具,忽然得到一副积木,就堆啊玩啊,乐此不倦。有次,她母亲左胳膊摔得骨折了,动手术时,一声没吭。三天之后她就拿笔开写了。艾苓叫她多歇几天,母亲说:“写东西了就不难受,闲着才难受。 ”

  往昔的苦难和不幸,就像埋在姜淑梅心里的种子,经过多年孕育,长成了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现在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

  写作使姜淑梅开始了新的、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如今她正在写第三本书。她乐乎地对女儿说:“俺要每年出一本书,跟辣椒似的,老了老了,倒更红了。 ”

  三

  姜淑梅这两本奇书妙在何处?我细读之后发现妙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者语言地道、纯净。姜老太太的语言,犹如山涧边野草丛下潜流的泉水,清澈、明净、鲜洁、温暖,没有形容词,没有套话,没有废话,是一种未经污染的民间语言。她叙述的一则故事里,讲到娘劝儿子别休儿媳妇,说:“娶媳妇不讲丑和俊,把家做活值千金。 ”可谓是铿锵有力的金玉良言。故事里有许多老百姓的俗话、俚语,形象生动,表现力强,让人读得如痴如醉。我从事文字工作已近六十年,很少看到如此鲜活、原汁、原味的语言,情不自禁夸她是民间的语言大师。

  其次,姜淑梅老人的记忆力惊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写作就是写记忆。这是我师汪曾祺告诉我的经验之谈。姜老太太童年听到的儿歌、谣曲、快板、顺口溜,到了晚年,她都能背出来。村里三亲六眷、七姑八婆、邻里街坊的人名,几十年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生活碎片的细枝末节,当时人物的衣着、表情、对话,她全都像有日记似的,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记忆的奇迹。

  最后还有一奇,是姜淑梅有一个极耐心、极细心、一直鼓励她认字、写作的老师——她的大女儿艾苓。

  艾苓生于1967年,和她母亲整整相差30岁。她之前做秘书、从事新闻工作、教大学生写作的几十年,正好为帮助、指导母亲写书作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没有这样一位孝顺女儿,没有多少文化的姜淑梅老人,要在短时间内从文盲变成一个畅销书作家,那是不可想象的事。

  姜淑梅有一个好老师,她女儿艾苓也有一个努力、执著的好学生。她母女俩互勉互励,互切互磋,是上帝安排的天作之合,是人间最美的师生关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