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回到历史现场的冲动———致李东华(雷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8日15:59 来源:文学报 雷 达

东华好!

  你希望我能谈谈读《少年的荣耀》的感想,作为私下交换看法。我这几天出差,把你的书带在身边,我不能上网,也没参考任何人的意见,只把我的读后直觉写在下面,是给你个人看的;当然,若必要,也不是不可以作为文章发表。

  我认为,《少年的荣耀》是一部难得的少儿长篇小说,它有一些缺憾,但总体上不失优秀品质。现在有些一出来即称“完美”的作品,一片叫好声,但时过境迁,迅即被人们忘得精光;主要问题是太光滑,太聪明,太适合批评家的口味,太迎合当下的时尚,却有致命弱点,那就是缺生命的体验,缺血肉真情,缺根基和来路。它们共有的问题是“再生性”:即它们大多从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之类电影、小说的现成文本中繁殖出来,有的虽也很见才情,但缺三个字,叫原创性。现在的抗战神剧不是很流行吗,不能说作者们没才华,但总的感觉,神固神矣,必有神女天降,但总是无根,如眼花缭乱的声光电,如放烟花爆竹,眩晕一阵罢了。

  你的这部长篇则完全不同,你笔下的大木吉镇,霁园,北大洼,汪子洼,弥河,老龙湾,都散发着浓烈的泥土气息,而泥土和你的人物是长在一起的,不可分离。这土地是这些人物的根;而这些人物,如沙良,沙吉,沙慧,潘阿在,沙柳氏,父亲,母亲,太姥姥,以及阿山、阿河、代京等等,则是这片土地上的精灵,相互构成了一种混沌的真实感。以你年龄而论,你当然不可能有此生活体验。可你的笔竟不“隔”,显示了不是你的年龄所能有的贴切。奥妙何在?在于你善于“转借”,把你父辈的经验转化成自已的经验,达成某种融汇和化境。你说,你想回到那段历史现场的冲动从未熄灭过,在与父亲相处的四十年中,你对父亲生命中的河流以及这些河流上的往事,在父亲充满眷恋的讲述中,已熟悉到如同亲历。

  你的这些话很值得注意。最近在青年文学领域,像海飞的《向延安》《回家》颇受注意,人们一直担心,青年一代作家是否还有能力重写革命、抗战,重写曾经的苦难和战争,而它们表明70一代人重诉历史的冲动并未止息,他们在继承传统,寻求新的文化视角和拓展人性内涵上,都有新意;你的这部《荣耀》在思潮上与海飞等人的探索是一致的。比如,你对那些沒有任何私人目的,抱着世界大同精神,有很高信仰纯度的人,给予难以割舍的爱即是。

  《荣耀》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它从少儿视角表现的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历史生活自身的逻辑力量和人性力量,以及其人物精神上的硬度和暖意。小说是以中医世家沙家为叙述原点,以沙良、沙吉二兄弟命运际遇为主要叙述切入点的。一把“小锡枪”,显示了构思之妙,带动了全篇,让故事、人物、背景一一映现。沙良返校取枪,沙吉因枪而高烧不退,沙氏兄弟与汉奸之子因枪而起冲突。很大的一部作品却从很小的地方落笔。日本人查校,展开智斗,非常精彩。沙父不给日本鬼子福田看病,只能逃离,也有力度。沙吉思母的细节,写满母亲而自己居中,或写上了柳树,都极感人。这本书很少让孩子创奇迹般地去做炸炮楼,设埋伏,围歼鬼子之类的大动作,主要靠细节推动,这是巧妙之处,成功之处。小说也没有紧绷绷地只写打鬼子,斗汉奸,而是不时腾出笔墨,书写风俗画,弥河的游泳,月下的吃螃蟹等,出了闲笔,使节奏有变化,好看,不是一味地打打杀杀。作品中,故土,战争,家族,伦理,成长,血腥味儿,汇于一炉,展示了抗战时期特有的地方风情。

  问题在于,有一些节点似乎还可以商榷。从全篇看,小说的叙述语言太规范,太平整,虽平易畅达好读,但不“陌生”,无出格语,尖新语,使作品易于走平。

  沙柳氏是全书一个亮点,“十三月”来历神秘,留出大片空白,沙氏应是一种奇异的美,一个“不让美,勿宁死”的风流女子,却为了民族气节,卫护自尊与贞操,胆魄骇人,其人之死,应是一个谜,极具震撼力,但现在有点放过了,写轻了,未成为一大悬念和重戏。沙良是中心人物,但性格偏软,不够硬朗,倔强,峥嵘,耀眼,总感到温克有余,中和甚至中庸了些,缺少“极致性”、“彻底性”、“颠覆性”,一句话,少年英雄之豪气不足。沙吉的身世极感人,但显被动,似乎年龄越写越小了,不及开头为枪险些丧命更真实。

  对于汉奸潘子厚及其子潘清宝及其女潘阿在的处理,还是有点落入了旧式思维惯性。若能从更人性的角度写出汉奸潘的嘴脸,其人之“苦衷”和无耻之本质,那就不一样了。潘清宝开头还好,但后来变成了一个小汉奸,直接参与了日军暴行,也过头了,最好控制在一个“坏孩子”的范围内,比较合情。在处理这父子俩的问题上,背后似有血统论的影子。阿在当然不同了,打破了血统视角,但过早地让阿在自述身世,交出生父,过早地打破了沙良与阿在有可能存在的复杂的早恋情愫,是一个损失。阿在之谜保持得越长对小说越有戏。这会打破所有既定模式,显出艺术上的大胆和创新。

  《荣耀》是在历史生活的描绘中寄予现实感的作品,诚如你所言,现今孩子们的依赖和软弱,常使你想到要呼唤“硬度”,虽写抗战,但落点仍在今天少年成长的大主题。

  (《少年的荣耀》李东华/著,希望出版社2014年3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