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给历史留一份底稿(宁宗一)

——从《中国小说史话》到《中国小说史简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6日10:10 来源:天津日报 宁宗一

  当振良把一本1976年3月油印版的A4大小的《中国小说史话》摆在我眼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惊”字的词汇条目几乎都反映到我的脑海了:惊讶、惊奇、惊叹,当然还有几分惊喜!一本几近四十年的油印“征求意见稿”竟被有心人、青年藏书家振良兄淘到了。这也许不是“孤本”,但太难得了,因为作为一名参与者我都没保存一本。一部油印征求意见的“史话”,竟唤起了我的不尽之思,下面写一些记忆中的“故事”,为历史留一份底稿。

  还是上世纪的1975年,毛泽东在号召“批林批孔”以后,又在一份上报材料上指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由此全国又掀起了批判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热潮。当时在学校都能领悟到,老人家的批示矛头是直指当时中央领导班子中的“投降派”。到了1975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突然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改组和几位教师,提出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动议。显然,人文社在北京“得风气先”,听到了毛泽东号召“要读一点小说和小说史”的“最高指示”,所以人文社闻风而动,立刻组织两校紧急编写新的小说史(当时还有一种传说,是周恩来总理紧跟“最高指示”而布置下来的)。人文社主持此项工作的是古典文学编辑室孟庆锡先生,孟出身于北大中文系文献专业,比较年轻,但稳重且平易近人,也熟悉文学史业务,所以他与我们谈编写小说史诸多问题时,都是内行话。孟先生根据社领导要求,向我们交代:南开和北大有个“分工”。北大中文系可以编一部学术性强的小说史;南开编一部供工农兵及其干部阅读的、偏重普及性的小说史。任务布置下来以后,南开中文系教改组指派教师鲁德才、宁宗一参加,带领72级部分工农兵学员到塘沽天津碱厂与几位工人组成“三结合”的写作班子;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特意指派山东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古编室中年编辑刘文忠先生参加指导工作。我们在天津碱厂,与工人师傅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编写工作展开之初确有诸多困难,工农兵学员都没学过小说史,古典小说也看得不多;碱厂派来参加编写工作的,一位是工会宣传干部王师傅,一位是负责厂通讯报的笔杆子胡师傅,同样,他们也不是十分了解小说史的发展脉络。后经“三结合”的负责人研究,就指派我给编写组讲讲,勾勒一下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轮廓和几部代表作品的内容。记得我是趁轮休的机会,回家又翻了一遍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及1958年“大跃进”时期北大55级同学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后经北大古典室教师修改,1973年再版)。回到塘沽,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删繁就简,写了一份“小说史大纲”。内容是按鲁迅和北大55级的《中国小说史稿》的脉络,勾勒了一个自己认为明晰的中国小说发展的轮廓。指导思想是“厚今薄古”,重点放在明清和近代小说发展史上。在横向上,我以小说类型划分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等。在此基础上,列举名家名作。按我记忆到的,就是经纬交叉地进行梳理,没作什么细致的思想艺术的分析。后来就按人头份,分工写作。至于谁写什么我忘得一干二净。唯一给我印象深的是工农兵学员黄传会,他是写《儒林外史》部分,我看后觉得他写得不错。他毕业后回到海军司令部文化部创作室任创作员,一段时间我们还有过联系。

  在紧锣密鼓写作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南开中文系教改组副组长郝志达同志带着两位青年教师来塘沽“视察”,说是了解小说史编写的进度情况,在见面会上是鲁德才老师和王师傅作的汇报,印象中似乎也只是谈了谈分工、进度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郝老师好像只是听,没发表什么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可是在送他上车的路上,郝却低声地对我说,你讲的那几次课是不是没突出“阶级斗争”的“红线”,“评法批儒”也没糅进去?当时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我脑子里想的是:我只负责介绍,梳理脉络,并没一一解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听了郝的“警告”,我也忘了当时怎么回应的,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不过朋友兼领导的郝志达的“打招呼”,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讨论文稿时,还是写作时,我自己注意了“阶级斗争”的“红线”和“评法批儒”的指导思想;我还不时提醒学生多加注意。今天翻阅这部油印本的《中国小说史话》,无论是批《水浒》,还是讲《三国演义》,儒法两家泾渭分明,批《水浒》一章批投降派也是写得最充分的。不过,我不记得是谁执笔的了。至于到中文系教改组“告我的状”,是何许人?事后,即“四人帮”粉碎后,我问郝老师,他始终保密,只说有人到教改组反映情况时说的。至于我的那种“受累不讨好”的委屈,随着形势变化也就烟消云散了。后来工农兵学员随着他们即将毕业,一些未完成的稿子,也是老师和师傅给草草收尾的。这就是我们还能看到的这部油印本《中国小说史话》的由来。今天看来,这是一部在特定时期具有鲜明、强烈政治色彩的小说史底稿。

  1976年10月“四人帮”彻底覆灭,经过短期休整,人民文学出版社并未放弃北大和南开这两个小说史的项目,仍由孟庆锡先生主持此项工作。为了便于修改书稿,出版社与南开中文系和天津碱厂联系,建议暂调中文系的郝世峰与宁宗一、碱厂的胡师傅到北京修订、重写小说史,于是,三个人就住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后院的招待所里。当时韦君宜女士已上任主持全社工作,她约了冯骥才、叶辛和刘亚洲修改他们的小说,其间,我们也进行过一些交流,后来考虑,应当多多听取专家的意见,由我出面和北大编写组在北大校园内进行了一次充分的交流。北大周强先生、金开诚先生,好像还有吕乃岩等几位先生,都热诚地接待了我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强先生的开朗和幽默,他对我们说:“虽然咱们是两家,各自编小说史,但要互通有无,你们随便用我们的材料,我们也可以用你们的材料。”那次碰头会,几位同行非常开心。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未能“互通有无”,而是各干各的。后来我又提议去征求一下李泽厚先生的意见,因为我很早就佩服此公的学问,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独到的看法。经打听,知道他住在和平里一个小区里,较艰难地找到了他,但李泽厚先生也许出于谦虚,也许出于慎重,再三表明,他对中国小说史知之不多,提供不出什么意见,当然这是一次很扫兴的拜访,随之无功而返。

  在出版社刚住了一个多月,胡师傅说他想回碱厂,出版社也同意了。这时只剩下了我和老郝坚持写作。大约三两个月后,老郝完成了“唐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和“明代短篇小说”的写作,他也决定“撤”,结果只留下我一个人“收拾残局”。这时我只好求助于我的老师朱一玄先生,请他写《金瓶梅》和《三侠五义》两章,朱师欣然接受;最可惜的是朱师的《金瓶梅》一章却被整个删去,孟庆锡先生认为,普及本小说史不必要介绍《金瓶梅》,因为无法讲理,也只好听出版社的决断。《红楼梦》一章是请王双启先生执笔,《聊斋志异》则由刘文忠先生协助完成一章的大部分。而我则硬着头皮,从“小说的酝酿和萌芽”,一直写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小说”。而万言“前言”,竟占了14个页码,此“前言”由我草拟,经过老郝修改定稿的。总之,十五章与一个“前言”,我写了八章,并补上了《聊斋志异》的艺术性部分。这就是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版的《中国小说史简编》,共226000字,第一次印刷出版竟然是10万册!至于对书的署名,北大和南开用的是同一个规格,都是署以中文系,在“前言”部分写有一段“说明”文字(北大与我们的也大同小异):“先后参加本书讨论和编写工作的,有我系古典组部分教师,文学专业部分同学和天津碱厂部分工人。负责修改和定稿的是宁宗一、郝世峰。”这就是由《中国小说史话》发展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简编》成书始末。

  余音:1980年,当时的南京师院副校长谈凤樑先生在学报上发表大作,称北大和南开的“小说史”,乃是“拨乱反正”之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