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构筑中国文学通往世界的桥梁(周思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5日09:34 来源:河北日报 周思明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径虽有太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却是应当“赶紧做”的——开通文学翻译这条通衢,构筑好中国文学通往世界的桥梁。毋庸置疑,文学交流上西强中弱的格局,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有所改变。在全球掀起中国热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学有多少作品走向了世界?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缺乏市场,大多数作品只是在某些院校、研究机构赞助下出版,并未真正进入国外公众的阅读视野。

  与重要外国文学作品几乎都被介绍到中国,大量名作一版再版,很多中国读者都知道马尔克斯、卡夫卡等外国作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著名作家在海外至今仍缺乏市场,至于能够进入商业出版的图书,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国外出版商、媒体,甚至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印象还停滞于封闭的乡村等偏狭之隅,这显然是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误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翻译的乏力乃是主因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学创作上一直比较重视,但对文学翻译重视不够,这从历年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文学翻译奖项的阙如,便可看出端倪。

  中国文学要改写对外交流的“逆差”格局,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汉语地位有所提升,但与英语相比,汉语在世界上仍是弱势语种,至于能够从事文学翻译的汉学家更是少得可怜。统计资料显示,在国外文学界,真正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人没有几个。现在国外虽然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翻译家的成长是要有一个漫长过程的。

  文化和文学是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重要媒介。将中国文学翻译给外国读者,意义重大。随着莫言、阎连科、麦家等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在国外声名鹊起,中国文学的形象在世界上日见改观,这对中国作家作品走出去有积极意义。此外,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外国出版商开始向我们投来橄榄枝,越来越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为外国读者所了解,世界各地书店中,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读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描写当代中国巨大变迁的小说,能够深入、及时地了解中国,这类作品无疑具有较强的文化穿透力。我们应借助经济发展这股东风,积极地组建自己的优秀文学翻译家人才队伍,发现、培养更多傅雷、叶君健、罗念生式的文学翻译家及更多的后起之秀,使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快、更好。我们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应该像翻译家草婴说的那样:“要甘于寂寞。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几本外语书、几本词典、几张稿纸、一支笔,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是过一天两天,不是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而是终身。”这是翻译家的心声,也应该成为所有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座右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各民族文学交流融汇,共同构建了瑰丽多彩的世界文学画廊。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作家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以昂扬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生活,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学创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如何将中国作家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及时推介给世界各国的读者,关系到我们对外文化交流效果的最终实现。文学翻译是基于原著的二度创作。翻译工作者要在尊重原著风格、语境、内容、结构的前提下,以最贴切、准确的语言文字,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发挥翻译家的翻译技巧。应尽量避免编译,虽然编译可以使译文更像原创文章,没有翻译的痕迹,但是像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失去原文的语境特色和语言风格,既无益于读者认识原著描述的特定环境,更无益于读者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手法。

  就一些文学翻译家的翻译经验论,翻译的“陌生化”是应当提倡的。因为“陌生化”的语言形态,对于读者的审美能起到在黑夜里打开一扇窗的功效。那种阅读带给读者的愉悦与新鲜感,会使他们眼前一亮,这有益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发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学大国,坚守这样的文学翻译原则,可以将中国作家真实的创作心态、情感、风格、语言、心理,以及作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准确地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中国文学翻译质量,将文学翻译这座桥梁构筑得坚固美观,不仅是文学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更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促进国与国之间更加和谐共处、相互间交流更加通畅的政治需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